[发明专利]一种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及模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1350.1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9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贾柱良;何凯;杨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6 | 分类号: | G06F30/3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唐致明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ggnmos 电路 建模 方法 模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及模型电路,所述模型电路包括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地连接、另一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源,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之间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连接。一种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对GGNMOS进行建模,运用该模型电路可以在短时间内仿真得到GGNMOS对ESD冲击的箝位能力,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与现有的采用提取参数的方式进行物理建模相比,效率更高,设计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及模型电路。
背景技术
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放电。
GGNMOS:GATEGROUNDEDNMOS管,栅极接地NMOS管。
TLP:TransmissionLinePuls,传输线脉冲测试,是一种芯片可靠性测试方法,通过测量ESD保护单元二次击穿时的电流值,可以估算出保护ESD单元最大抗ESD能力。
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预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ESD防护设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GGNMOS结构是目前较为普遍的ESD结构,由于GGNMOS是击穿放电,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电路级的仿真。
根据GGNMOS典型的TLP测试特性曲线,GGNMOS有四种工作状态,分别为一次击穿前,微分负阻区,维持区,热击穿区域。当GGNMOS达到一次击穿点之后,便要考虑大电流效应,如雪崩倍增效应、影响衬底电阻的电导调制效应等。这样,要建立完整的GGNMOS模型,就必须加入诸多修调公式,这些公式需要设计很多工艺参数,如掺杂浓度、结深等。而常用的SPICE仿真不提供这些复杂的计算,现有的常用方法是先对GGNMOS进行物理级的建模仿真,提取相关参数,再进行电路级的仿真。采用物理建模提取参数的方式很多,可以用TCAD、MATLAB、Verilog-A等软件实现,但是物理级建模都耗时、效率低,增加设计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成本低的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成本低、结构简单的用于GGNMOS的模型电路。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GGNMOS的模型电路,包括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连接二极管的负极,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源,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之间的连接节点,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连接。
一种用于GGNMOS的电路级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一种用于GGNMOS的模型电路,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一:建立GGNMOS等效模型电路,所述GGNMOS等效模型电路包括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地连接、另一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源,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之间的负极连接电源,所述三极管发射极接电源地、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连接;
步骤二:建立人体模型ESD等效电路,所述人体模型ESD等效电路与模型电路并联得到总电路;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总电路,利用电路模拟软件Spice对总电路进行模拟仿真,在人体模型ESD等效电路端增加电流脉冲,获取GGNMOS等效模型电路输出电压变化曲线,得到GGNMOS等效模型电路对ESD的箝位电压最高值。
进一步地,所述人体模型ESD等效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电感,所述第三电阻并联第二电容连接在电源与电感之间,所述电感通过串联第一电容与电源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13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