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3635.0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杜磊;李平;杨静雷;蒋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哈工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H21/38 | 分类号: | B63H21/38;B63H23/3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3211 | 代理人: | 蔡岩岩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螺旋桨 推进 高速 滑行 尾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属于船舶补充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滑行艇作为一种新兴高性能艇型,主要为以水面滑行原理为主的高速小艇,包括游艇、高速援救艇、巡逻艇、鱼雷艇、导弹快艇等实用艇。其主要特点有浅吃水、高航速等。
一般认为,当傅氏数Fn>1或者之后,艇底受到水动力的作用,把艇体托出水面(这个过程叫起飞),此时艇由排水航行状态转变为高速滑行状态,而在这之前的阶段称为介于排水航行与高速滑行之间的过渡状态。
目前的大多数滑行艇在排水航行遭遇涌流时,滑行艇的主机会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当滑行艇处于高速滑行状态阶段而遭遇涌流时,尤其容易出现主机温度过高以至于抱缸的现象出现;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滑行艇的正常航行,而对于滑行艇的这种问题,通常情况下,面对特殊海况都会禁止出海航行,这样就直接降低了滑行艇的实用性和适航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滑行艇遇到涌流过多时,主机温度过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
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补水吸口3、通水管4和单向止回阀5;所述补水吸口3固定于螺旋桨靠近桨端1/3处的桨轴上;所述通水管4包括桨轴内通水管41、柔性通水管42和艇体内通水管43;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嵌入螺旋桨的桨轴内部,长度为桨轴1/2长,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的进水口与补水吸口3相连,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的出水口与柔性通水管42的进水口相连;所述柔性通水管42位于螺旋桨外部;所述柔性通水管42的出水口与艇体内通水管43的进水口相连;所述艇体内通水管43设置于滑行艇内部;所述单向止回阀5设置于艇体内通水管43上。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吸口3上设有粗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吸口3位于桨轴上靠桨端的1/3处;所述补水吸口3的开口方向应朝向海水来流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吸口3采用圆孔结构,所述圆孔结构的直径为20mm。
进一步地,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的管长为桨轴总长度的1/2。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通水管42穿过滑行艇的尾部穿舱处与艇体内通水管43相连;所述柔性通水管42与尾部穿舱处通过密封件相连;尾部穿舱处高于水线。
进一步地,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柔性通水管42和艇体内通水管43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吸口3、桨轴内通水管41、柔性通水管42、艇体内通水管43和单向止回阀5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吸口3采用青铜吸口;所述桨轴内通水管41、柔性通水管42、艇体内通水管43和单向止回阀5采用不锈钢316L材料制成。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克服了传统技术中利用优化设计滑行艇内部主机冷却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解决主机温度过高的技术偏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滑行艇遇到涌流过多而使艇体频繁脱离水面时,利用补水装置吸取海水为主机冷却系统持续补水,避免艇体底部的海水吸口因艇体频繁脱离水面中断吸水而无法为主机冷却系统提供冷却水的情况,解决了滑行艇遇到涌流过多时,因海水吸口中断吸水或无法吸入足量的海水进入冷却系统的问题,进而解决了滑行艇遇到涌流过多时,主机温度过高至抱缸和功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使滑行艇能够在涌流频繁的情况下,主机的冷却系统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冷却性能,使滑行艇在涌流较多的海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全程高速行驶,且处于最佳的航行状态,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滑行艇的航行质量;
2、常规滑行艇在三级海况下,就会出现主机因缺少冷却水而温度升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选择禁止出海航行或不得不选择降低航行速度来维持主机正常温度;而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针对螺旋桨推进式高速滑行艇的尾部补水装置在五级海况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滑行艇的正常出海航行,并且能够保证滑行艇在五级海况下仍然可以在高速航行的状态下完成航行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哈工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哈工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36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型减振降噪基座结构
- 下一篇:船舶外伸尾轴支架及应用其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