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装置及废气涡轮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2486.5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2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小岛优也;石崎达也;段本洋辅;秋山洋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3/66 | 分类号: | F16C3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装置 废气 涡轮 增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其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性。该轴承装置具备:旋转轴(14);轴颈轴承,设置于旋转轴(14)且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14);轴承容纳部,容纳轴颈轴承;及作为排油通道的排油空间室(47),形成为与轴承容纳部连通且绕旋转轴(14)设置且下方开放,排油通道在通过旋转轴(14)的中心的水平面(H)以上的区域中,在以通过旋转轴(14)的中心(O)的铅垂面(P)为基准的旋转轴(14)的旋转方向的前侧具有径向剖面上的最小截面积,在以通过旋转轴(14)的中心(O)的铅垂面为基准的旋转轴(14)的旋转方向的后侧具有径向剖面上的最大截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装置及适用该轴承装置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轴承壳体。该轴承壳体以提高对密封部中的漏油的耐受性为目的,具备用于通过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轴贯穿孔及用于接收从该轴贯穿孔的两端排出的润滑油并从下部排出的排油通道,排油通道具有分别与轴贯穿孔的两端连结且从该轴贯穿孔的两端向径向扩展并接收来自轴贯穿孔的润滑油的2个端部油路、及收集来自各端部油路的润滑油并引导至下部排出口的下部油路,在2个端部油路中的至少一个的左右两侧连结有朝向另一个端部油路侧延伸且在上方侧彼此分离的侧方扩张油路,各侧方扩张油路遍及整个高度方向,延伸至比相连连结有该侧方扩张油路的一端部油路的上端部与排出口的中心部的线段更靠另一个端部油路侧的位置,各侧方扩张油路的上端从一个端部油路侧朝向另一个端部油路侧,从与旋转轴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方向向排出口侧倾斜地延伸,并将一端部油路的润滑油引向下部油路。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98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若在包含扩张油路的排油通道中充满润滑油,则因该润滑油的粘性阻力而在旋转轴的旋转中产生损失,成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效率下降的原因。并且,若在包含扩张油路的排油通道中充满润滑油,则成为润滑油泄漏的原因,从而可能会导致润滑油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侧的密封面泄漏而密封性下降。因此,希望进一步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性。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性的轴承装置及废气涡轮增压器。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轴;轴颈轴承,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且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轴;轴承容纳部,容纳所述轴颈轴承;及排油通道,形成为与所述轴承容纳部连通且绕所述旋转轴设置并且下方开放,所述排油通道在通过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的水平面以上的区域中,在以通过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的铅垂面为基准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前侧具有径向剖面上的最小截面积,在以通过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的铅垂面为基准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后侧具有径向剖面上的最大截面积。
根据该轴承装置,到达排油通道的润滑油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流动。而且,在通过旋转轴的中心的水平面以上的区域中流动的润滑油从排油通道的最小截面积侧向最大截面积侧流动并从排油通道的下方被排出。并且,在通过旋转轴的中心的水平面以下的区域中,润滑油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从排油通道的下方朝向最小截面积侧,因此能够阻止润滑油重新流入水平面以上的区域。其结果,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性。
并且,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以沿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从所述最小截面积逐渐扩大至所述最大截面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轴承装置,到达排油通道的润滑油流经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从最小截面积逐渐扩大至最大截面积的通道并从排油通道的下方被排出。其结果,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性。
并且,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以沿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从所述最小截面积急剧扩大为所述最大截面积的方式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发动机和增压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24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透明的红色多晶陶瓷
- 下一篇:密封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