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680078115.X | 申请日: | 2016-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2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 发明(设计)人: | 田口和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B01D65/02;C02F1/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膜 堵塞状态 排水处理 活性污泥处理 微生物 排水处理装置 处理槽 碳水化合物 排水 膜分离活性污泥法 测量 蛋白质分解酶 活性化处理 菌体外分泌 固液分离 长寿命 处理水 分解酶 有机物 优选 取出 | ||
提供一种在膜分离活性污泥法中能够以对原来的活性污泥处理环境的影响少的方式实现分离膜的长寿命化的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一种排水处理方法,将包含有机物的排水导入到处理槽来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并且利用设置于该处理槽内的分离膜对活性污泥处理后的排水进行固液分离来取出处理水,在该排水处理方法中,使用于改善所述分离膜的堵塞状态的微生物占优势,并且对所述分离膜的堵塞状态进行测量,基于测量出的该分离膜的堵塞状态来进行所述微生物的活性化处理。优选的是,用于改善所述分离膜的堵塞状态的微生物至少包括向菌体外分泌蛋白质分解酶或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的微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生活排水、商业排水等包含有机物的排水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并且进行膜过滤处理的排水处理方法以及排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排水处理方法之一,已知如下的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MembraneBioReactor,膜生物反应器):将包含有机物的排水导入到处理槽来进行活性污泥处理从而去除有机物等,接着,使该排水通过具备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中空纤维膜等分离膜的膜模块,对悬浮微生物、其它悬浮物质(简称为SS)进行过滤处理来进行固液分离。膜分离活性污泥法使用膜模块来进行固液分离,因此具有以下优点:能够省略最终沉淀池,从而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然而,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长时间的运转,在膜模块中悬浮微生物、其它悬浮物质(SS)等逐渐堆积,分离膜堵塞。当分离膜堵塞时,发生膜压力的上升、过滤流束的下降等,排水处理装置整体的运转效率下降。另外,最终必须更换分离膜,若其更换间隔短则妨碍连续运转,而且也耗费用于该更换的成本。最近,明白了这种分离膜堵塞的主要原因在于呈现出利用鼓泡、反洗也无法剥掉的程度的牢固的附着性的、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所产出的包含糖蛋白的沉积物(包括粘着性的微生物或其残骸等)。
关于膜分离活性污泥法,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分离膜堵塞的问题:将捕食作为分离膜堵塞的原因的分散性细菌的能力优异的小动物导入到处理槽,强化其摄食作用。另外,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2尝试以下方式来解决分离膜堵塞的问题:向分离膜提供能够减少或妨碍作为堵塞的原因的生物膜形成的微生物。
另一方面,在这种活性污泥处理中利用的污泥是以反应槽中的微生物为主要结构要素的、以排水中的有机物等为基质而生长的微生物的集块。因此,在活性污泥处理中排水中的有机物被净化,另一方面,与此相应地污泥产生量也增加。另外,并不是对于存在于反应槽的微生物完全不从外界混入微生物的封闭系统的处理,而是处于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始终混入的状态。因此,与生物处理有关的微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各种特性、功能。因此,根据处理对象的排水,在反应槽内占优势的微生物也不同。
因此,提出了使用以下方法来提高排水处理的效率的方案并使该方案进行了实用化:使芽孢杆菌占优势,该芽孢杆菌在排水处理环境下的微生物中增殖速度也快,大量生产出分解有机物的酶。在该情况下,为了使芽孢杆菌在处理槽内占优势并维持这种情况,还添加含有硅化合物、矿物质的活性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0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3-510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826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1/136188号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81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