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屏幕显示计算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8082.2 | 申请日: | 201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5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赵仁;唐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14 | 分类号: | G06F3/14;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幕 显示 计算机 | ||
一种多屏幕显示计算机,包括第一显示件(101)、第二显示件(103)和主机(102),所述第一显示件(101)与主机(102)可绕连接处旋转和/或以连接处为旋转中心,多个角度固定。所述第一显示件(101)包括第一显示屏幕,所述第二显示件(103)包括第二显示屏幕(201)。所述主机(102)将输出的内容分别输出到第一显示件(101)和第二显示件(103),以使所述第一显示件(101)和第二显示件(103)能够同时对主机(102)输出的内容进行显示。第一显示屏幕与第二显示屏幕(201)分别接收主机(102)发送的信息,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显示。达到多个显示屏幕显示的目的,满足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多种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屏幕显示计算机。
背景技术
显示屏作为计算机的显示界面,是对计算机内容展示的窗口。随着不同的使用场景的需要,单个显示屏幕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场景的使用需求。因此,出现了双屏幕笔记本计算机,但是,市场中现有的双屏笔记本计算机通常是将两个屏幕设置在一起,不能分开。对于这样的计算机,主要是解决单个显示屏幕面积过小的问题。
例如,在一种现有技术中,Electronic Keyboards公司已经设计出了两块屏幕的笔记本计算机。这款双屏幕笔记本计算机是采用键盘可分离的设计,将其中一块屏幕设置在键盘下方。在进行双屏幕操作时,可把键盘从中间分分两部分,露出第二块显示屏幕。两块屏幕可协同操作,上面可进行网页浏览,下面可进行复制转贴文件。在使用多菜单程序时,还可以把部分拖到下方屏幕进行操作。
在另一种现有技术中,Gscreen Spacebook公司的一种双屏双显卡配置笔记本计算机。它具有两个15.4英寸的LED背光宽屏显示屏,两个显示屏通过导轨上下叠在一起。在常规的使用过程中,只有最上面那个被启动。当需要双屏同时工作时,将两个屏幕分别沿导轨向两边拉开,直到完全打开成一个大约30英寸的屏幕。从而增加显示的面积。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的双屏笔记本计算机都是为了解决屏幕过小的问题,从而增大显示面积。因此,两块屏幕均与机身结合在一起,不能完全分离,从而限制了使用的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屏幕显示计算机,可以实现包括多个显示屏幕。所述多个显示屏幕中,包括可分离的显示屏幕,满足多个显示屏幕处于不同位置进行内容显示的使用场景的需要。
一方面,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屏幕显示计算机,所述计算机包括第一显示件、第二显示件和主机,所述第一显示件与主机可绕连接处旋转和/或以连接处为旋转中心,多个角度固定。所述第二显示件可与主机固定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显示件包括第一显示屏幕,所述第二显示件包括第二显示屏幕。所述主机将输出的内容分别输出到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以使所述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能够同时对主机输出的内容进行显示。通过设置可与主机分离的第二显示件或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使多个用户可以从不同位置对显示的内容进行观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所述第二显示件可与主机固定连接或分离具体包括:主机上还包括导槽,所述第二显示件通过导槽固定连接在主机上,并可使所述第二显示件可沿所述导槽与主机分离。通过设置可与主机分离和固定的第二显示件,使携带和观看时更加方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显示件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在第二显示件与主机分离时将第二显示件固定。通过对可分离的第二显示件设置支座,使第二显示件与主机分离后更加方便的被放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座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对称的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可分别与第二显示屏幕的连接部分旋转。通过设置对称的支座,可以通过支座调节第二显示件的高度,或调节第二显示件倾斜的角度,满足用户的最佳观看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80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