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电装置以及其开关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2682.8 | 申请日: | 2016-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85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秋田哲男;绫井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韩峰;孙志湧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 装置 及其 开关 控制 方法 | ||
这种供电装置包括: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AC路径;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流过所述AC路径的电流;转换单元,所述转换单元被连接至所述AC路径并且能够进行双向电力转换;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经由所述转换单元被连接至所述AC路径;AC开关,所述AC开关设置在所述转换单元被连接至所述AC路径的点与所述输入端之间,所述AC开关包括继电器触点和半导体开关的并联体;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控制所述转换单元和所述AC开关。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电流传导模式或者蓄电池放电模式。当第一次启动所述电流传导模式时,并且当所述电流传感器在所述电流传导模式期间检测到过量电流时,所述控制单元在保持所述半导体开关开路的同时仅仅闭合所述继电器触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装置以及其开关控制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9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8362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例如,不间断供电装置(UPS:不间断电源)是通过商业AC电源对蓄电池进行正常充电并且在停电时将储存在蓄电池中的电力转换为AC电力并且输出AC电力的供电装置。
例如,这种不间断供电装置具有例如如下配置:相同的双向逆变器常用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情况下,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时,双向逆变器作为用于执行AC到DC转换的转换器来操作,并且在对蓄电池进行放电时,双向逆变器作为用于执行DC到AC转换的逆变器来操作。提供AC开关以在对蓄电池进行放电时将双向逆变器和商业电源彼此断开连接。
例如,由彼此并联连接的继电器触点和半导体开关配置这种AC开关。继电器触点具有如下优点:具有比半导体开关小的传导电阻,但是从发出(激励)导通命令到实际上闭合触点的时间比半导体开关的情况长。另外,继电器触点不适合于非常频繁的电流导通/关断(ON/OFF)操作。另一方面,半导体开关的导通速度比继电器触点的导通速度快得多,并且甚至适合于非常频繁的电流ON/OFF操作。
因此,使用具有彼此并联连接的继电器触点和半导体开关的AC开关能够实现包括两个优点的ON/OFF操作。例如,在商业电源正常的情况下开启不间断供电装置的时候,可以执行以下操作:首先闭合半导体开关,然后闭合继电器触点,之后半导体开关被开路(参见专利文献1中的段落)因此,实现了在初始阶段半导体开关的快速闭合,这样,将在稍后闭合的继电器触点在闭合的时候便不会受到压力,并且在半导体开关和继电器触点都闭合之后,仅仅保持继电器触点闭合,由此减小了传导电阻。
元件符号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专利公报2008-4314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供电装置包括:在供电装置中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AC路径;电流传感器,该电流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流过AC路径的电流;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连接至AC路径并且能够进行双向电力转换;蓄电池,该蓄电池经由转换单元被连接至AC路径;AC开关,该AC开关设置在转换单元被连接至AC路径的点与输入端之间,AC开关包括继电器触点和并联连接至继电器触点的半导体开关;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转换单元和AC开关,从而具有电流传导模式和蓄电池放电模式,在该电流传导模式下,通过AC路径和闭合的AC开关从输入端供应电力以到达输出端,并且因此将电力供应到被连接至输出端的负载;在该蓄电池放电模式下,AC开关被开路并且经由转换单元将电力从蓄电池供应到负载,其中,当第一次启动电流传导模式时,并且当电流传感器在电流传导模式期间检测到过量电流时,控制单元在保持半导体开关被开路的同时仅仅闭合继电器触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2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轮廓仪以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虚拟环境中的触觉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