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35516.7 | 申请日: | 201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0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洪智俊;金仁中;金璟俊;郑英镐;晋永勋;郑泽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儒特杰德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5 | 分类号: | H01M10/0585;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许振强;陆华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具体地,涉及最大限度地利用收纳或安装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的收纳空间,来使电池的性能极大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包括交替层叠多个密封阳极体和阴极体的电极组装体的二次电池中,在上述电极组装体形成有以阴刻的方式凹陷的空间部,上述空间部可形成于除了配置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最下端的阴极体以外的其他多个密封阳极体及阴极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具体地,涉及最大限度地利用收纳或安装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的收纳空间,来使电池的性能极大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摄影机、笔记本电脑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的扩大和多样化,对可再充电的电源供给用二次电池的需求不断扩大。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化及多功能化要求不断提高作为电力源使用的二次电池的能源存储密度。因此,为了满足这一点,经过多年研究的结果,目前出现了使用能够可逆性插入、放出锂的碳阴极和能够可逆性插入、放出锂的阳极物质的二次电池。
与现有镍镉(Nickel-Cadmium)及镍氢(Nickel-Hydrogen)等的水溶液类二次电池相比,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单位重量的能源密度及充放电寿命相对较长,因此,最近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新的能源来源急速代替现有电池。但是,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急速发展和多样化,对更高能源密度和多种规格的电池的选择需求激增,实际情况是,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尤其,电子设备的急速薄型化和小型化使薄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需求急速扩大,相反地,在采用现有圆柱形或矩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组装方法的情况下,根据薄型化,单位体积的能源密度的下降过大。因此,为了实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薄型化,开发出单位体积的能源密度高的薄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申请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利用被密封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在由本申请人申请提交并被授权的韩国授权专利第10-1168651号及韩国授权专利第10-0337707号中公开了利用被密封的电极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制造技术。
上述现有专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利用密封电极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壳通常可制作成典型的形状,如硬币(coin)形、按钮(button)形等的扁平形或袋形态,因此依然存在如下的问题,若改变使用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的模样或形态,则不能使用典型形状的二次电池。
最近,电子设备的设计占消费者选择基准中的很大比例,因此目前已上市了许多美观形状的弯曲型电子设备。
但是,在现有二次电池收纳于借助上述弯曲型电子设备或电子部件必然形成凹凸部的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内部的二次电池的收纳空间存在未能被上述二次电池填充满的剩余空间。
并且,在收容二次电池的外壳的内部面形成有突出部的情况下,可收纳二次电池的空间因上述突出部而减少,最终导致上述收纳空间不能被充分利用。
由此,现有二次电池不能有效利用上述收纳空间的剩余空间,因此在电池容量或使用时间侧面上,无法满足弯曲型电子设备或具有凹凸部空间或由突出部形成的空间的电子设备。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本发明,即,通过利用上述收纳空间的剩余空间,增加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或使用时间,并且使二次电池具有可减少与使用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的形态相关的制约的形态和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子设备的电池收纳空间来避免降低二次电池的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并且,本发明提供可最小化使用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的形态的制约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本发明的包括交替层叠多个密封阳极体和阴极体的电极组装体的二次电池中,在上述电极组装体形成有以阴刻的方式凹陷的空间部,向上述空间部可插入电子设备的突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儒特杰德公司,未经儒特杰德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55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