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轧钢板、全硬冷轧钢板和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30722.9 | 申请日: | 2016-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9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坂典晃;船川义正;河村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46;C22C38/06;C22C38/60 |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轧 钢板 冷轧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用于制造高强度、并且板厚变动小的全硬冷轧钢板的热轧钢板,该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使用该热轧钢板制造而成的全硬冷轧钢板。上述热轧钢板具有如下成分组成和钢组织,上述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6%~0.18%、Si:小于0.3%、Mn:1.8%~3.2%、P:0.03%以下、S:0.005%以下、Al:0.08%以下、N:0.0010%~0.0070%,剩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上述钢组织中,铁素体晶粒的平均长径比为3.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轧钢板、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热轧钢板制造而成的全硬冷轧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考虑,出于限制CO2排放量的目的,汽车业界整体上希望改善汽车油耗。在改善汽车油耗方面,因使用部件的薄壁化所带来的汽车的轻量化是最有效的,因此,近年来,作为汽车部件用材料的高强度钢板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一般随着钢板的高强度化而冷轧时的板厚变动变大。由此,生产线内的板断裂的危险性高,生产率明显降低。此外,在成型为汽车部件时,,因板厚变动而导致形状冻结性降低,因咬模而模具损伤。因此,在使汽车部件等轻量化的方面,要求不仅高强度还兼具良好的形状性的冷轧钢板。这里,良好的形状性表示板厚变动小。
由此,需要开发兼具冷轧后的良好的形状性和高强度的钢板,目前为止,针对使形状良好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和热浸镀钢板,提出了各种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轧机的板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轧机的板厚控制方法中,利用轧制结束后的测定板厚与目标板厚的偏差进行板厚控制时,使板厚在公差内时的控制增益小于板厚在公差外时的控制增益。
专利文献2中得到了冷轧后的板厚变动小的冷轧高张力钢板用热轧钢带,其特征在于,钢带以质量%计,含有C:0.05~0.22%、Si:0.3~2.0%、Mn:1.3~3.2%、P:0.025%以下、S:0.015%以下、Al:0.08%以下,热轧卷材的距尾端至少200m以下的范围为贝氏体主体的组织,组织中的珠光体分率为15%以下,珠光体分率的长边方向的变动(最大值-最小值)为10%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0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117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技术中抑制卷材的前端部分的板厚变动极其困难,无法制造在钢板长边方向整面的板厚变动小的卷材。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技术中,为了控制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由(1)式确定的L值,需要加进强制冷却速度和转变放热的影响的高精度管理。但是,在输出辊道上难以进行温度控制,因此难以实施,利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也难以兼得高强度和良好的形状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制造高强度、并且板厚变动小的全硬冷轧钢板的热轧钢板,该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使用该热轧钢板制造而成的全硬冷轧钢板。
本发明人等对于用于得到板厚变动小的全硬冷轧钢板的要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对热轧钢板的钢组织中的铁素体晶粒的形状进行控制,从而得到相对于钢板长边方向机械性能变动小的钢板,由此在冷轧时得到稳定的冷轧率。
另外,发现随着铁素体晶粒的平均长径比上升,冷轧时的钢板面内的加工硬化的变动变小,因冷轧所致的晶粒的旋转进一步变小,能够抑制降低形状的空隙生成。
另外,判明铁素体晶粒的形状特别是因热轧工序的粗轧和精轧的轧制方法而大大不同,因此需要对热轧工序进行严格管理。而且,对铁素体晶粒的形状与热轧工序条件的关系进行详查,结果发现随着未进行再结晶的加工奥氏体的加工程度的增大,由其转变的铁素体晶粒的平均长径比变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07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