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油缸轴向加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7539.4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1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杨芳;司东宏;于伟涛;马喜强;隋新;薛玉君;李济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4 | 分类号: | G01M13/04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1120 | 代理人: | 宋晨炜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油 轴向 加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试验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多油缸轴向加载系统。
背景技术
轴承是各类装备制造中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装备的性能、可靠性及寿命;由于轴承的工作环境恶劣、承受的载荷工况复杂、要有足够长甚至是装备全寿命周期免维护等等,在设计、开发研制和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在试验机上对轴承做相应模拟工况的验证,为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为轴承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依据。
在轴承的试验中,需要对轴承的实际工况进行模拟,这就要在轴承工作时施加一定的加载力。中国专利“201510919515.6”公开了一种旋转件轴向加载装置,通过调整弹簧来调整加载力。但该专利仅仅采用弹簧施加加载力,由于弹簧的施力特点,不能够实现加载力的自动化调整,同时加载力的调整范围也非常有限。公知的,轴承的轴向加载可以采用液压的方式,具有响应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死区问题会对轴承试验造成较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油缸轴向加载系统,可以输出弹簧加载力和液压组合加载力,满足试验件对加载力要求范围大的要求,可以自动调节输出力,并且保证了轴承试验中对最小预负荷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方案为:
一种多油缸轴向加载系统,由依次设置的液压系统、加载装置、力传导及测量装置和测控系统组成,测控系统还与液压系统反馈连接;所述加载装置由并列设置的加载油缸盖板和缸体组成,在缸体上呈环状均匀且交替开设若干个通孔和若干个盲孔,其中盲孔的开口背向加载油缸盖板,在盲孔中设置有弹簧,在通孔中设置有油缸柱塞,通孔与油缸柱塞共同构成油缸;
所述力传导及测量装置包括承压环,承压环的受力端贴近弹簧和油缸设置,承压环的非受力端还呈环状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力传感器;所述液压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油箱、供油泵机组、溢流阀和比例减压阀,比例减压阀的流出端与油缸相连通;所述力传感器通过力信号变送器与所述测控系统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测控系统的信号输出端与比例减压阀相连接。
所述加载油缸盖板贴近缸体的一端挖设有环形油道,加载油缸盖板远离缸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油孔,进油孔通过开设在加载油缸盖板内部的进油道与环形油道连通,所述比例减压阀的流出端通过注油管与进油孔连通;所述环形油道的断面为矩形。
所述进油孔还设置有排气螺钉。
所述加载油缸盖板和缸体均为圆筒状结构。
所述缸体和油缸之间安装有衬套,油缸的柱塞通过Y型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实现密封。
所述比例减压阀和油缸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油箱和供油泵机组之间还设置有油滤。
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对工作中的液压油进行冷却的风冷机。
所述油缸还通过回油管路与油箱相连通,在回油管路上还设置有油滤。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输出弹簧和液压组合加载力,能够提供大范围的加载力,满足不同试验件的需求;
2、弹簧加载力提供了试验对象所需的最小预加载力,液压加载力通过电液比例控制实现加载力的平稳输出,这种结构形式,既能满足试验对象在试验过程中的最小预负荷需求,同时避免了液压加载系统的死区,满足试验机构对大负荷加载的要求;
3、多油缸轴向加载系统由于安装有力传感器,因此实现了闭环控制,通过检测力传感器的信号,能够实时有效的监测弹簧加载力和液压加载力的输出,并实时响应故障报警,该系统避免了试验中因液压加载系统故障没有力输出时,无法保证最小预负荷而导致试验件瞬间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液压系统原理图;
图4是加载力输出曲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加载油缸盖板,2、缸体,3、油缸,4、衬套,5、Y型密封圈,6、O型密封圈,7、弹簧,8、承压环,9、力传感器,10、油箱,11、供油泵机组,12、溢流阀,13、比例减压阀,14、压力传感器,15、风冷机,16、油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75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电机
- 下一篇:一种角接触轴承双转子试验机轴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