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锥套传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32932.7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4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罗俊;张应兵;陈玮;章家续;欧阳彩云;陈尚尚;田国庆;李欢;马亚坛;陈思颖;李瑞欣;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08 | 分类号: | F16D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的机械传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锥套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不仅需要对外输出,驱动整车行驶,同时一部分的发动机动力还用来驱动发动机自身附件的正常工作,比如驱动凸轮轴转动来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驱动发电机转动来发电、驱动水泵工作从而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在这种驱动连接中主要包括驱动模块、连接模块、从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主包括驱动轴、驱动齿形轮(或驱动皮带轮);连接模块主要包括链条(或皮带);从动模块主要包括从动齿形轮(或从动皮带轮)、从动轴。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锥套传动结构为驱动连接中的驱动模块或从动模块。
现有技术的传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参见附图1,方式一为通过齿形轮在内圈与传动轴的外圈配合以及传动轴上的定位销与齿形轮上的定位销孔进行配合,实现齿形轮与传动轴的定位,通过螺栓将齿形轮与传动轴进行紧固。其缺点是,由于螺栓与齿形轮接触面、齿形轮与传动轴之间接触面均较小,因此紧固齿形轮,需要螺栓提供较大轴力,同时紧固螺栓及齿形轮和传动轴需要较高的强度,从而产生较高的成本。
方式二为通过传动轴上的定位销与齿形轮上的定位销孔进行定位,传动轴的外圈与齿形轮内圈的过盈配合进行紧固,从而实现传动轴与齿形轮的紧固和定位。其缺点是,通过齿形轮与传动轴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紧固,紧固效果较好,但不易于进行拆解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拆装,结构紧凑、精度的锥套传动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锥套传动结构,其中包括传动轴、锥套、内六角安装螺钉、平键和齿形轮;
所述齿形轮内轮廓面安装在锥套外轮廓面上;所述锥套安装于传动轴,在未安装齿形轮及螺钉的自由状态下,锥套与传动轴内径相同,配合关系为间隙配合;
所述传动轴前端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端面与锥套小头端面紧贴配合;在传动轴的前端台阶设置有平键槽,平键安装在传动轴键槽内;所述锥套内圆设置有一个定位键槽,所述锥套定位键槽与所述平键配合安装形成径向定位;
所述锥套外轮廓面为圆锥面;
所述锥套上设置有两个半圆孔和一个半螺纹孔,所述半圆孔和半螺纹孔分度圆直径相同;所述锥套上半螺纹孔为通孔,所述半圆孔深度与螺钉长度相同;
所述锥套上两个半圆孔的夹角方向与锥套开口方向一致;
所述锥套沿圆周上设置一开口;
所述齿形轮内轮廓面设置有两个半螺纹孔和一个半圆孔,分别与锥套的两个半圆孔和一个半螺纹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半螺纹孔与半圆孔分度圆直径相同,且该分度圆直径与锥套上对应孔的分度圆直径相等;
所述齿形轮上半螺纹孔为通孔,半圆孔深度与螺钉长度相同;
装配后,锥套的半螺纹孔与齿形轮的半圆孔相对应,锥套的半圆孔与齿形轮的半螺纹孔相对应,且两个螺钉安装在齿形轮上的两个半螺纹孔内。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齿形轮、锥套以及传动轴能够紧密紧固,传动轴与齿形轮之间定位精度较高,而且便于拆卸。
安装过程中,将两个螺钉拧入齿形轮的两个半螺纹孔中,随着螺钉在齿形轮上的螺纹孔中不断拧紧,螺纹作用将螺钉推向齿形轮上的锥孔的小端,而锥套上的两个半圆孔并没有完全加工,这样,当螺钉的头部抵住锥套半圆孔的底部时,就将力传递给了锥套,锥套就相对于齿形轮向齿形轮小端运动,这时因为锥度的原因,锥套就不断的包紧传动轴,而传动轴又反作用于锥套,再作用于齿形轮,这样,齿形轮、锥套以及传动轴就紧密的紧固在一起。
齿形轮拆卸时,将齿形轮半螺纹孔中退出的螺钉用一颗拧入锥套上的半螺纹孔中,在不断拧紧的过程中,螺钉也是向着齿形轮锥孔小端方向运动,由于齿形轮上的一个半圆孔也没有完全加工,当螺钉头部抵住齿形轮半圆孔的底部时,将力传递给齿形轮,这时齿形轮就相当于锥套向齿形轮锥孔小端方向运动,这样齿形轮与锥套就脱离开,而锥套也因为失去了来自齿形轮锥孔的约束力,加上自身恢复圆度的一点弹性,也与传动轴脱离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329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损伤的轴承快速装配设备
- 下一篇:轴向负载联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