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拉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59990.1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85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雨;郑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冲压件的生产,一般步骤为拉延、修边冲孔、翻边等组成,在拉延工序通过凹模、压边圈、凸模来完成将坯料成型出一定形状的工作内容。
现有技术的的拉延模的组成为凹模、压边圈、凸模、下模座,为保证力的有效传递,压边圈、下模座的主副筋的位置重合,压边圈凸台的位置尽量靠近压边圈的主筋,保证及机床顶杆提供的力量有效施加在压边圈上。拉延过程中凹模与压边圈将板料边缘压住,凸模与凹模拉出拉延工序的外形,压边圈通过机床的顶杆提供压边力与凹模压紧,完成整个拉延过程,其中顶杆通过下模座上的圆孔与压边圈上的凸台接触提供压力。
现有技术通过下模座的顶杆需避开凸模上的主筋,故对顶杆的具体顶起位置有一定的要求,但机床上的顶盖位置是固定的,这样在选择与每套模具相适应的机床时便促在很大的问题,也增加了后期因生产等其他因素需更换机床的难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拉延模具,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其包括凹模、压边圈、凸模、下模座,在所述压边圈的内部边缘处具有凸台,所述凸模具有:位于边缘的主筋,和位于内部的副筋,其中:所述下模座具有:圆柱,所述圆柱连接所述凸模和所述下模座,和垫板,所述垫板具有穿过所述圆柱的圆孔,且所述垫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凸台接触,所述垫板的下表面与机床的顶杆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传递力的圆柱,通过一垫板将顶杆力量传递到压边圈,形成了一种通用化的下模座,可使拉延模具不用受机床顶杆位置的限制而随意选择使用的机床进行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测图;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附图标记:1凹模、2压边圈、3凸台、4垫板、6主筋、7副筋、8圆柱、9下模座、10安全螺钉、11凸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其包括凹模1、压边圈2、凸模11、下模座9,在所述压边圈2的内部边缘处具有凸台3,所述凸模11具有:位于边缘的主筋6,和位于内部的副筋7,其中:所述下模座9具有:圆柱8,所述圆柱8连接所述凸模11和所述下模座9,和垫板4,所述垫板4具有穿过所述圆柱8的圆孔,且所述垫板4的上表面与所述凸台3接触,所述垫板4的下表面与机床的顶杆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传递力的圆柱,通过一垫板将顶杆力量传递到压边圈,形成了一种通用化的下模座,可使拉延模具不用受机床顶杆位置的限制而随意选择使用的机床进行生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柱8位于所述主筋6和所述副筋7的下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下模座9具有安全螺钉10,所述安全螺钉10穿过所述垫板4安装在所述下模座9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柱8具有若干个,其所述圆柱8的直径为80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垫板4厚度为80mm,且所述圆孔的直径为82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筋6的厚度为50mm,所述副筋7的厚度为30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下模座9还具有位于四周边缘的下模座主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下模座主筋的厚度为40mm。
如图1至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拉延模具,通过一种通用化的下模座,可使其不用受机床顶杆位置的限制而随意选择使用的机床进行生产。
该拉延模具共包含十七部分:凹模1、压边圈2、凸模11、下模座9、垫板4、安全螺钉10。
凹模1:为铸件结构,安装在机床上滑块上,与压边圈2作用对板件的边缘形成压力。
压边圈2:为铸件结构,在压边圈2的内部边缘处设计有凸台3,用于接受顶杆提供的力量,其通过机床顶杆提供的力量与凹模1作用,对板件的边缘形成压力。
凸模11:为铸件结构,上部为冲压件的拉延模面的凸模部分,用于拉延件的成型,边缘为厚度为50mm的主筋6,内部为30mm的副筋7。
下模座9:为铸件结构,四周边缘设计有40mm厚的下模座主筋。优选的,在凸模11的主筋6及副筋7的下部均匀设计有直径为80mm的圆柱8,用于凸模11所受力量有效传递到下模座9上。
垫板4:其为80mm后的矩形钢板,在圆柱8的相应位置加工有直径为82mm的圆孔,用于其穿过下模座9的圆柱8,垫板4的上表面与压边圈2的凸台3接触,下表面与机床的顶杆向接触,用于将机床顶杆的力量传递到压边圈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599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