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疲劳驾驶监测预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51830.2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8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刚;胡佳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疲劳 驾驶 监测 预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反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疲劳驾驶监测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驾驶疲劳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国交管部门纷纷加强政策法规制定,防范驾驶疲劳产生。我国规定连续驾车不得超过四小时。然而很多驾驶员,特别是长途货车驾驶员,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长时间疲劳驾驶。现有技术中对疲劳驾驶的识别已较为成熟,汽车制造商在某些车型中增加疲劳识别模块,但是仅能用于疲劳识别提醒,并不能有效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再者,在汽车后市场领域,疲劳驾驶识别装置,并未融合到车体上,是以单个个体存在,从而造成了多个装置同时存在与驾驶室时,挤占了狭小的驾驶空间,影响驾驶人视线,受惯性或外力撞击时容易伤害驾驶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疲劳驾驶监测预警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疲劳驾驶监测预警装置,包括设有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的车内反光镜本体,车内反光镜本体内设有与前置摄像头依次连接的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信息处理运算模块、外部存储器,车内反光镜本体的后壳上设有扬声器,其中扬声器连接于信息处理运算模块,其中信息处理运算模块还连接有用于探测环境声强的环境声强探测装置,
其中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驾驶员面部信息并实时传输至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用于驾驶员面部信息图像解析,将解析结果传输至信息处理运算模块,信息处理运算模块用于结果对比以及信息处理。
进一步的,车内反光镜本体前端为前反光面板。
进一步的,信息处理运算模块上设有数据传输充电口。
进一步的,其中后壳四个角上分别固定有一个环境声强探测装置。
进一步的,车内反光镜本体内设有蓄电池模块。
进一步的,车内反光镜本体下端设有收纳盒。
进一步的,其中收纳盒包括通过销轴固定在后壳上的收纳盒体,后壳上设有密封盖,后壳上还设有用于锁定收纳盒体的电磁插销锁,收纳盒体上设有用于电磁插销锁锁紧的的卡槽,销轴上套设有扭簧,扭簧一端卡固在后壳上,另一端卡固在收纳盒体上,电磁插销锁连接于信息处理运算模块。
进一步的,收纳盒体开口四周附有与后壳上的密封盖配合紧密的橡胶垫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疲劳驾驶监测预警装置,通过在车内反光镜本体内设有与前置摄像头依次连接的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信息处理运算模块、外部存储器,车内反光镜本体的后壳上设有扬声器,其中扬声器连接于信息处理运算模块,其中信息处理运算模块还连接有用于探测环境声强的环境声强探测装置,利用图像采集模块采集驾驶员面部信息并实时传输至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将驾驶员面部信息图像解析后将解析结果传输至信息处理运算模块,信息处理运算模块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如果属于疲劳驾驶则通过扬声器播放带有刺激提醒性的音乐,从而达到驾驶疲劳刺激提醒作用,本装置有效节省的驾驶室仪表设备空间,保障驾驶安全。
进一步的,车内反光镜本体下端设有收纳盒,能够放置用于提神药物,用于驾驶员提神。
进一步的,收纳盒包通过销轴固定在后壳上的收纳盒体,后壳上设有密封盖,后壳上还设有用于锁定收纳盒体的电磁插销锁,收纳盒体上设有用于电磁插销锁锁紧的的卡槽,销轴上套设有扭簧,扭簧一端卡固在后壳上,另一端卡固在收纳盒体上,电磁插销锁连接于信息处理运算模块,通过智能控制强制使用提神药物,促使驾驶员进行提神或者停车休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系统流程图。
其中,1、车内反光镜本体;2、图像采集模块;3、图像处理模块;4、后置摄像头;5、信息处理运算模块;6、外部存储器;7、数据传输充电口; 8、蓄电池模块;9、环境声强探测装置;10、扬声器;11、前置摄像头;12、后壳;13、扭簧;14、收纳盒;15、电磁插销锁;16、销轴;17、卡槽;18、橡胶垫圈;19、收纳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518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