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36801.1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0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庞振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振泽 |
主分类号: | F24D13/04 | 分类号: | F24D13/04;F24D1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王园建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部 压力 增加 循环 水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些年频繁的寒冬,南方部分地区的居民渴望和北方一样能提供集中供暖设施,但集中供暖一方面工程浩大,另一方面每年将多烧5000万吨煤炭,会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上南方供暖季短,气候波动大,因此政府不太可能为南方城市居民提供集中供暖,而是倡导南方实施分散式供暖。自循环电水暖器由于其安装移动方便,特别适合南方的供暖需求,因此越来越受居民的青睐。
自循环电水暖器主要由散热器和加热器组成,散热器内布置有散热管模组,散热管模组内装有连通的水,散热管组外贴有散热片,加热器的上端通过出水管和散热管模组上端连通,加热器的下端通过进水管和散热管模组下端连通。工作时,加热器加热其内部的水,水加热后上升经出水管流入散热管模组上端,散热管模组内的冷水下降进入加热器,如此即可将散热管模组内的水全部加热,热量则通过散热片散发出去。
目前多在散热管模组的上端开设加水口,由于水具有受热膨胀的特点,因此在加入水时,不能加满,上部需留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留的空间无法精确判断,因此往往会留的过少,导致使用时水热胀后体积过大而导致内部压力过大,使得水渗出。
鉴于此,本发明人为此研制出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可准确判断加水量,热胀水对内部压力零增加,保证了水工作受热后不胀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包括散热器和加热器,散热器包括散热管模组和安装在散热管模组外的散热片,散热管模组内装有连通的水,加热器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散热管模组的下端和上端,散热管模组上方安装与其连通的用于容纳热胀后体积增加的水的缓冲腔体,散热管模组或缓冲腔体上安装注水口。
所述散热管模组包括上横管和下横管,以及连通上横管和下横管的至少一根纵管。
所述缓冲腔体为和上横管平行布置的缓冲管,缓冲管和上横管之间通过至少一根连通管连通。
所述散热片由多块小散热片组成,小散热片与散热管模组和缓冲管之间安装有加强片。
所述加热器安装在散热管模组的侧方,进水管下端与下横管端部连通,出水管上端与上横管端部连通。
所述散热管模组的正面和背面均贴附有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由多块小散热片组成。
所述缓冲腔体上部安装供空气进出的缓冲阀。
所述加热器为管式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的下端位于散热管模组的下部。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加热器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散热管模组的下端和上端,因此被加热后的水将由出水管上升进入散热管模组上端,而散热管模组下端的冷水则会经进水管流入加热器,实现水的自循环加热。
通过缓冲腔体来容纳热胀后体积增加的水,加水时,通过判断水是否满至缓冲腔体来判断水量是否刚好,判断简单且准确,避免因判断不准而导致水工作受热后体积大于循环电水暖器内部的容积,导致内部压力过大渗出水的问题,实现了热胀后水对循环电水暖器内部压力零增加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散热器10,加热器20,散热管模组1,上横管11,下横管12,纵管13,散热片2,小散热片21,缓冲管3,连通管4,注水口5,进水管6,出水管7,加强片8,缓冲阀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内部压力零增加的自循环电水暖器,包括散热器10和加热器20。
散热器10包括散热管模组1和散热片2。散热管模组1由上横管11和下横管12,以及连通上横管11和下横管12的至少一根纵管13组成,散热管模组1内填充水作为传热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振泽,未经庞振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36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筒红茶烘焖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青心乌龙红茶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