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63556.5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3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杨青淼;张利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绿色方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杨青淼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41 | 代理人: | 毛翔威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创苑路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气 循环 利用 臭氧 催化 氧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氧气循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臭氧氧化设备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诸如脱色、除臭、杀菌、消毒、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等。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气的10倍,但其在水中的分解速度很快,当水中臭氧浓度为3mg/L时,在常温常压下,其半衰期仅为5-30min,故使用时多采用无声放电装置现场制备。
但是现有的产品大多是从空气中提取氧气来转化成臭氧,臭氧氧化后产生的臭氧尾气大多又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浪费,而且臭氧在制备过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能耗来自制氧气。基于此,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来提高氧气的利用率,节省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包括催化反应室、与催化反应室一体连接的循环水箱、雾化接触室、水雾分离室和臭氧尾气收集转换装置,所述的雾化接触室一端与催化反应室相连接,另一端连接着水雾分离室,所述的水雾分离室与臭氧尾气收集转换装置相连接,所述的臭氧尾气收集转换装置包括冷干机、增压机、循环管道以及贮存稳压装置,所述循环管道依次连接冷干机、增压机、贮存稳压装置和臭氧发生器,并且一端与水雾分离室的顶部空间连通,在上述循环管道的另一端设置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口连接于射流混合器的一端进口,该射流混合器的另一端进口通过原水管道与循环水箱相连接,其出口通过管道与催化反应室的中部相连接,在所述原水管道的一侧设有进水接口,在上述原水管道上还设有抽水泵,该抽水泵位于进水接口与射流混合器之间。
臭氧发生器制造出来的臭氧经循环管道输送至催化反应室,在催化反应室内与原水发生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氧气以及部分水蒸气与未反应完全的臭氧一同被输送至冷干室,待完全冷干后,就只存留氧气和臭氧,所述氧气和臭氧由循环管道输送至增压机处,经增压机增压后的氧气和臭氧一同被输送至臭氧发生器,经臭氧发生器高压电离反应后转化成臭氧,供下一循环反应使用。
为了缩小产品体积,便于携带,所述催化反应室、雾化接触室和水雾分离室为从下至上一体式连接结构。
为了适用工业生产,所述催化反应室、雾化接触室和水雾分离室之间通过连接管道将他们依次贯通。
为了能够使得催化剂充分起到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在所述催化反应室的两侧端部设置催化载体,该催化载体用于承载使用中往催化反应室中添加入的催化剂。
为了循环水箱出水,在所述循环水箱的一侧设有排水管。
为了方便循环水箱排水,在所述循环水箱的一侧设有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氧化装置,其技术效果通过增压机加压后将冷干室冷干后的氧气和臭氧输送至臭氧发生器转化成臭氧,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的氧化设备安装图;
图3是实施例2中的氧气循环利用臭氧催化氧化装置连接图;
图4是实施例2中氧化设备连接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氧化设备图。
图中: 催化反应室1、循环水箱2、雾化接触室3、水雾分离室4、臭氧尾气收集转换装置5、冷干机6、增压机7、循环管道8、贮存稳压装置9、臭氧发生器10、射流混合器11、原水管道12、管道13、进水接口14、抽水泵15、连接管道16、催化载体17、排水管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绿色方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杨青淼,未经宁波绿色方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杨青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635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卡托组件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驳岸斜坡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