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能供给系统和冷能供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73307.5 | 申请日: | 201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1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宋洁;王乐;赵波;徐桂芝;邓占锋;杨岑玉;金翼;汤广福;宋鹏翔;胡晓;李志远;梁立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5/00 | 分类号: | F25J5/00;F25B1/10;F25B43/00;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能 供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化空气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使用液化空气进行的热能供给方法、冷能供给方法、热能供给系统和冷能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技术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报废矿井、沉降的海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或新建储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容量较大、储能周期长、占地小不依赖于地理条件等优点。储能时,电能将空气压缩、冷却并液化,同时存储该过程中释放的热能,用于释能时加热空气;释能时,液态空气被加压、气化,推动膨胀发电机组发电,同时存储该过程的冷能,用于储能时冷却空气。目前,针对储能和释能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和冷能,往往是回用到储能-释能的循环中,而热能和冷能的余量则被浪费,因此对于热能和冷能余量如何利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液化空气储能技术中,对于热能和冷能的余量不能完全利用,导致能源浪费严重的技术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能供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电能将气态空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液态空气;
步骤2:收集步骤1的转化过程中释放的热能;
步骤3:使用步骤2中收集的热能进行热能的供给。
上述的热能供给方法中,所述步骤3是通过使用热能驱动热泵的方式
实现热能的供给。
上述的热能供给方法中,所述步骤3是通过使用热能加热循环水的方
式实现热能的供给。
本实用新型还一种热能供给系统,使用上述的热能的供给方法,所述
系统包括:
电动机、空气压缩机组、液化装置、以及储热装置,所述电动机用于
驱动所述空气压缩机组和液化装置,以将气态空气转化为液态空气,所述
储热装置用于收集所述转化过程中释放的热能。
上述的热能供给系统中,所述储热装置连接热泵,并使用其内部储存
的热能驱动热泵工作,以实现热能的供给。
上述的热能供给系统中,所述储热装置连接循环水管路,以使其内储
存的热能传递给循环水管路中的水,以实现热能的供给。
上述的热能供给系统中,所述热泵或所述循环水管路向多个热能接收
端提供热能供给,且与每个热能接受端之间设置有阀门,通过打开或关闭
所述阀门控制热能的供给和终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在上述的热能供给方法基础上的冷能供给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收集步骤1中制备的液态空气;
步骤5:将所述也太空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气态空气,并收集该
转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
步骤6:使用步骤5中收集的冷能进行冷能的供给。
上述的冷能供给方法中,所述步骤6是通过使用冷能驱动制冷机来实
现冷能的供给。
上述的热能供给系统中,所述步骤6是通过使用冷能冷却循环水的方
式实现冷能的供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能供给系统,使用上述的冷能供给方法,所
述系统包括:
液态空气储存装置、气化装置、膨胀机组和储冷装置,所述液态空气
储存装置中储存的液态空气经所述气化装置气化后进入所述膨胀机组做
功,所述储能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液态空气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冷能。
上述的冷能供给系统中,所述储冷装置与制冷机相连,并使用其内部
存储的冷能驱动制冷机工作,以实现冷能的供给。
上述的冷能供给系统中,所述储冷装置连接循环水管路,以使其内储
存的冷能传递给循环水管路中的水,以实现冷能的供给。
上述的冷能供给系统中,所述制冷机或所述循环水管路向多个冷能接
收端提供冷能供给,且与每个冷能接受端之间设置有阀门,通过打开或关
闭所述阀门控制冷能的供给和终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
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733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除尘散热功能的电力柜
- 下一篇:调光补偿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