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压缩推卸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228202.6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0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向科;王鸿举;文杰;黄春河;李新德;毛盛敏;余智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9/00 | 分类号: | B30B9/00;B30B15/00;B30B15/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压缩 推卸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卫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垃圾车车厢内的垃圾压缩推卸机构。
背景技术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要求各城市确定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优化转运方式的组合形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集装、压缩运输。通过环卫装备的升级换代,实现固体废物收运车辆“全密封、压缩化、高运能”。
安装于垃圾车车厢中的垃圾压缩推卸机构,目前国内大致有两种结构方式:一种是采用多级油缸作为压缩油缸,其耐用性、稳定性非常不好,长期因油缸漏油等问题而进行频繁的维护及更换;另一种是在第一种基础上保留多级油缸和推铲,以保留其平推卸料功能,再以推铲为基座,在其上部安装独立的压缩装置,由两根油缸呈“x”形布置的叉缸压缩装置;此机构虽然大大改善了油缸使用寿命问题,但其存在着操作性太繁琐、垃圾压缩效果太差,不被操作者认同等不足之处。除以上两种结构方式,其他的通用结构因不能同时满足压缩、卸料、车载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不被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耐用、使用方便的垃圾压缩推卸机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垃圾压缩推卸机构,包括车厢和推铲,所述推铲设置在车厢内面向车厢门,所述车厢内还设置有至少两级传动机构,每级传动机构均由一个导轨盒和一个油缸组成,油缸的缸体与同级传动机构的导轨盒固定在一起,油缸的活塞杆与下一级传动机构的导轨盒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上一级传动机构的活塞杆带动下一级传动机构的导轨盒沿着上一级传动机构的导轨盒前后运动,第一级传动机构的导轨盒固定在车厢底板上,最后一级传动机构的油缸的活塞杆与推铲的中下部铰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为三级传动机构,在多个单级油缸同时作用下,多层导轨盒从下至上一层推一层,从而长距离平推推铲,实现对垃圾的压缩或平推卸料功能。
作为优选地,所述油缸(3b)为单级油缸,避免多级油缸容易出现的漏油导致装置不耐用等问题。
作为优选地,相邻两级传动机构之间的导轨盒通过凹槽和凸轨配合发生滑动,或者通过滑槽和滚轮配合发生滚动。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多根单级油缸和多层导轨盒前后串联、上下叠加组合形成多个传动机构,垃圾车车厢中的推铲在多根单级油缸同时作用下,多层导轨盒从下至上一层推一层,实现长距离平推推铲,从而实现了对垃圾的压缩或平推卸料。由于压缩油缸采用的是单级油缸,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机构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避免多级油缸容易出现的漏油导致装置不耐用等问题。并且,直接利用推铲往复运动对物料进行压缩,操作简单、压缩效果好,大大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垃圾压缩推卸机构,由车厢1、推铲2和传动机构3组成。推铲2设置在车厢1内并面向车厢门,车厢门位于车厢的后侧,车厢1内还设置有三级传动机构3,每级传动机构3均由一个导轨盒3a和一个油缸3b组成,油缸3b的缸体与同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通过销轴固定在一起,油缸3b的活塞杆与下一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通过销轴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上一级传动机构3的活塞杆带动下一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沿着上一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前后运动。油缸3b为单级油缸,避免多级油缸容易出现的漏油导致装置不耐用等问题。
第一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固定在车厢1底板上,相邻两级传动机构3之间的导轨盒3a通过凹槽和凸轨配合发生滑动,也可通过通过滑槽和滚轮配合发生滚动。最后一级传动机构3的油缸3b的活塞杆与推铲2的中下部铰接。第一级传动机构3的油缸3b的活塞杆的前后运动带动第二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前后运动,进一步带动第二级传动机构3的油缸3b的前后运动,使得第三级传动机构3的导轨盒3a前后运动,带动第三级传动机构3的油缸3b前后运动从而推动推铲2前后运动,最终实现对垃圾的压缩或平推卸料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2282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气面料
- 下一篇:三角胶贴合机上的蓄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