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流转移型高压直流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212930.8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9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许烽;虞海泓;陆翌;裘鹏;童凯;宣佳卓;陈骞;黄晓明;陆承宇;楼伯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087 | 分类号: | H02H3/087;H02H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转移 高压 直流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流转移型 高压直流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为了保障输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往往需要对系 统中的故障进行隔离。
直流电网相对于交流电网的阻尼较低,故障发展更快,控制保护 难度更大。为了快速有效地隔离故障,保障直流电网相关设备的安全 稳定运行,并尽可能地减少故障对交直流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就需 要采用直流断路器技术。目前的高压直流断路器主要包括三类:基于 常规开关的传统机械式断路器、基于纯电力电子器件的固态断路器和 基于上述二者结合的混合式断路器。其中,传统机械式断路器通态损 耗低,但受到震荡所需时间和常规机械开关分断速度的影响,难以满 足直流系统快速分断故障电流的要求;基于纯电力电子器件的固态断 路器需要使用较多的器件串联,使得固态断路器的通态损耗大、成本 高;而当前的基于上述二者结合的混合式断路器造价昂贵、经济性差, 在直流系统中,为有效切除故障电流,每条直流线路两端以及换流器 直流出口侧都需要安装直流断路器。然而,在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以及 直流电网中,为了保证输电可靠性,网状结构将成为主流,直流线路 的条数将明显多于换流站个数,而传统的直流断路器的安装个数会随 着直流电网线路数目的增加而同比增加,这将导致电网的造价成倍增 加。
因而,如何在直流电网中既能保证具有较强的故障隔离能力,又 能降低直流电网的造价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 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流转移型高压直流断路器,在直 流电网中既能保证具有一定的故障隔离能力,又能降低直流电网的造 价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流转移型高压直流断路器,包括:断流开关、上直流母线、 下直流母线和n个通流开关组,n为不小于2的整数,
其中,各所述通流开关组的一端与所述上直流母线连接,另一端 与所述下直流母线连接,各所述通流开关组包括串联的一上通流开关 和一下通流开关,其中x个所述通流开关组的上通流开关和下通流开 关的公共端与外界的换流器部连接,其余所述通流开关组的上通流开 关和下通流开关的公共端与对应的外接直流线路连接,x为大于0且 小于n的整数;
所述断流开关的一端与所述上直流母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直 流母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通流开关包括:第一隔离开关、第一避雷器和第 一开关管部,其中,所述第一隔离开关的一端与所述上直流母线连接, 所述第一隔离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避雷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通流开关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部和所述第 一避雷器并联;
所述下通流开关包括:第二隔离开关、第二避雷器和第二开关管 部,其中,所述第二隔离开关的一端与所述下直流母线连接,所述第 二隔离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 的另一端与所述上通流开关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部和所述第二避雷 器并联。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部包括第一IGBT组,所述第一IGBT 组包括m个依次串联的第一IGBT单元,所述第一IGBT单元包括一 个IGBT和一个与该IGBT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各所述IGBT的发射极 和临近的IGBT的集电极连接,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一IGBT单元的 IGBT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隔离开关连接,第m个所述第一IGBT单 元的IGBT的发射极与所述下通流开关连接,m为大于0的整数。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管部包括第二IGBT组,所述第二IGBT 组包括m个依次串联的第二IGBT单元,所述第二IGBT单元包括一 个IGBT和一个与该IGBT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各所述IGBT的发射极 和临近的IGBT的集电极连接,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二IGBT单元的 IGBT的集电极与所述上通流开关连接,第m个所述第二IGBT单元 的IGBT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隔离开关连接,m为大于0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212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