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持网络控制及通话录音的电话接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6748.8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6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永安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656 | 分类号: | H04M1/656;H04M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持 网络 控制 通话 录音 电话 接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台导播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持网络控制及通 话录音的电话接入系统。
背景技术
热线电话是目前广播电台节目直播、听众互动的重要手段。现有广播电台 电话接入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于直播间的直播间控制盒以及直播间 调音台,安装于导播间的电话耦合器、导播间控制盒以及若干台电话座机;其 中,将外部电话线路和电话座机接入电话耦合器,电话耦合器与直播间调音台 通过音频输入输出接口连接,电话耦合器还分别与直播间控制盒和导播间控制 盒连接。其工作原理为:当电话耦合器检测到某个电话线路E1有呼叫进入时, 电话耦合器使与电话线路E1对应的电话座机F1振动,导播人员通过电话座机F1 接通电话,并与来电者交流,判断来电电话是否为骚扰电话,如果是,则导播 人员直接挂机而切断此来电;如果不是,则导播人员通过操控导播间控制盒, 从而将电话切入到直播间;主持人通过操控直播间控制盒,将电话切入到直播 间调音台,实现电话音频信号接入直播,并实现主持人与来电者实时语音交流。
然而,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的广播电台电 话接入系统具有以下问题:
(1)采用以电话耦合器、导播间控制盒和直播间控制盒为核心的电话接入 系统时,一台电话耦合器只能连接一个导播间控制盒和一个直播间控制盒,因 此,只能由一个导播和一个主持人控制电话的切入切出,具有电话转接效率低、 整个电话接入系统的扩展性差的问题。
(2)电话耦合器受自身电路设计的限制,一般只支持4路电话接入,目前 市面上最多支持6路电话接入,所以在遇到更多路电话接入的场合,只能通过增 加电话耦合器数量的方式进行扩展,增加了设备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持网络控制及通话录音 的电话接入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持网络控制及通话录音的电话接入系统,包括电话 处理器、电话服务器、直播间调音台、交换机、主持人客户端和若干个导播客 户端;其中,所述电话处理器连接有若干个成对配置的电话机以及电话线路; 所述电话处理器通过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与直播间调音台连接;所述电话处理器 还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到所述电话服务器;另外,所述电话处理器、所述电话服 务器、所述主持人客户端和各个所述导播客户端的网口均连接到所述交换机, 形成一个局域网。
优选的,所述电话服务器包括音频输入接口、音频输出接口、混音电路、 音量调节电路、话路切换电路、消侧音电路、隔离及耦合器、n路振铃及来电检 测电路、电话外呼拨号及控制电路、ARM处理器以及以太网芯片;
所述音频输入接口和所述音频输出接口依次通过所述混音电路、所述音量 调节电路和所述话路切换电路后,连接到所述ARM处理器;所述隔离及耦合器 的一端与n路电话线接口连接,所述隔离及耦合器的第1端口通过所述消侧音电 路连接到所述话路切换电路;所述隔离及耦合器的第2端口通过所述n路振铃及 来电检测电路连接到所述ARM处理器;所述隔离及耦合器的第3端口通过所述电 话外呼拨号及控制电路连接到所述ARM处理器;所述ARM处理器还通过所述以 太网芯片连接到用于与交换机连接的以太网接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持网络控制及通话录音的电话接入系统具有以下优 点:
(1)电话接入系统的扩展性强,可配置任意数量的导播客户端,从而提高 电话转接效率;
(2)电话处理器的扩展性强,可灵活扩展接入任意数量的电话机,从而节 省了系统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广播电台电话接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话接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话处理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永安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永安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67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板式摄像模组标准器件
- 下一篇:智能通信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