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土木工程注浆用的输浆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2751.2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8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周茗如;王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茗如 |
主分类号: | F16F7/104 | 分类号: | F16F7/104;F16L55/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5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木工程 注浆用 输浆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注浆所用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木工程注浆用的 输浆管。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特别是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如: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 市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海底隧道、市政设施地下结构工程等,在混凝土的施工缝、后 浇带、变形缝、诱导缝、混凝土的输送、砂浆的输送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输浆管或注浆管, 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和操作设备距离的缘故,需要将多根输浆管或注浆管串 联连在一起使用,而在此进行注浆时,由于注浆泵或输浆泵的开机、停机过程中会产生 一定的冲击力,同时在其输浆泵工作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和反冲力,故此冲击力和 反冲力将会使输浆管或注浆管产生巨大的震动和晃动,此现象在长距离输送的过程中显 得尤为严重,而此现象如不予以重视和解决,在生产时会对其输浆管或注浆管的接口和 管道本身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得其使用寿命降低,因此,确有必要对上述问题予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将输浆 管在输浆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进行有效减弱并消除的土木工程注浆用的输浆管。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土木工程注浆用的输浆管,包括管状本体,在所述管状本体上还设置有减 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突出所述管状本体外壁设置的环状凸体;所述环状凸体环绕 所述管状本体的外壁设置,还包括多个环绕所述环状凸体外壁设置的减震弹簧、呈圆筒 状的减震筒,所述减震弹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环状凸体上;所述减震筒套在所述环状凸 体上,且所述减震弹簧位于所述减震筒的内壁和所述环状凸体之间,且所述减震弹簧的 前端与所述减震筒的内壁接触。
优选的,所述环状凸体的上下两端具有一定的厚度;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均呈环形 结构的上环形压片和下环形压片,所述上环形压片和下环形压片分别套在所述环状凸体 上下两端的管状本体上;还包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上环形压片下表面上的多个第一轴 向减震弹簧、以及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下环形压片上表面上的多个第二轴向减震弹簧; 所述上环形压片与所述减震筒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轴向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环状凸 体的上端面接触;所述下环形压片亦与所述减震筒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轴向减震弹簧 的上端与所述环状凸体的下端面接触。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轴向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环状凸体的上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 一接触块,所述第一接触块固定于所述第一轴向减震弹簧的端部。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轴向减震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环状凸体的下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 二接触块,所述第二接触块固定于所述第二轴向减震弹簧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块和第二接触块均为橡胶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轴向减震弹簧环绕所述上环形压片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轴向减震弹簧环绕所述下环形压片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减震筒、上环形压片和下环形压片三者一体化构成。
优选的,在所述减震筒的外壁上还设有环绕该减震筒圆周方向设置的环状固定槽。
优选的,设置于所述环状凸体外壁上的减震弹簧均匀分布。
优选的,设置于所述管状本体上的减震机构为至少两个,且等间距设置于所述管状 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本设计的输浆管在使用中可以实现对其输浆管在输浆过程中的震动进行有 效的减弱并消除,使得输浆管在工作中变得稳定,故可以实现对诸如砂浆等的长距离、 高压力的不间断输送,同时也可不受输浆管内压力大小、及跳动变化的限制。
2.本设计在减震筒的外壁上设置相应的环状固定槽,在将本输浆管固定时,可以通 过此环状固定槽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
3.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他优点,将在实施例中同所对应的结构一并提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体状态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机构剖面状态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机构局部剖面状态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茗如,未经周茗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2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加热式闸板阀
- 下一篇:双进风强制风冷静音发电机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