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甘薯越冬贮藏大棚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1878.2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7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民;唐忠厚;张爱君;魏猛;陈晓光;靳容;张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25/02 | 分类号: | A01F25/02;A01F25/2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13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薯 越冬 贮藏 大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薯越冬贮藏大棚。
背景技术
甘薯是黄淮地区传统种植作物,其栽培技术简单,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由于甘薯以块根为收获物,新鲜薯块组织脆嫩、含水量高、呼吸旺盛,不但容易感染黑斑病和软腐病,还容易在贮藏中消耗大量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最终细胞因缺少能量而导致生理病害。因此甘薯贮藏的温度和湿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极易腐烂。
目前我国甘薯贮藏多以传统贮藏方式为主,有棚窖贮藏、井窖贮藏、地窖贮藏和室内贮藏等贮藏方式,由于设施简单,管理粗放,技术有效利用率低,烂薯率仍然很高,造成极大的浪费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薯越冬贮藏大棚,温度与湿度稳定,且贮藏量大,烂薯率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甘薯越冬贮藏大棚,包括外棚本体和内棚本体,所述外棚本体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圆弧形外棚框架,覆盖在所述外棚框架上方的顶棚膜,覆盖在所述外棚框架周边的侧棚膜,所述顶棚膜和所述侧棚膜均为透明薄膜,所述内棚本体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圆弧形内棚框架和覆盖在内棚框架上的保温材料,所述内棚框架的内部两侧地面上设置有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管壁上设有多个气孔,所述通风管道的一端伸出所述内棚框架,所述通风管道伸出所述内棚框架的一端连接有轴流风机,所述内棚框架的外部还设置有温控插座,所述轴流风机的电源插头分别插入所述温控插座的插孔中,所述温控插座通过导线连接供电电源。
优选的,所述保温材料为保温被。
优选的,所述外棚框架与内棚框架之间的径向距离不小于50cm。
优选的,所述内棚框架由厚壁钢管安装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可直接利用普通蔬菜大棚,不需要另外建设永久性贮藏库,只需再搭建内棚即可,所有材料可重复利用;
(2)内外棚设计能很好地保证甘薯越冬,即便在冬季因大风、大雪将外棚损坏的情况下,内棚仍能保证甘薯短期不受伤害,有充足时间维修外棚;利用风机通风既保持薯堆氧气充足,又可将软腐甘薯水分蒸发,避免腐液流淌扩散,此外,甘薯直接接触土壤可保持合适的湿度,保存的薯块鲜艳度高,烂薯率低;
(3)可利用田块附近大棚,也可直接在甘薯田另建简易大棚就地贮藏,减少运输距离,方便运输;
(4)甘薯在收获期间容易破皮损伤,采用大棚贮藏可允许甘薯风吹日晒十几天,完全避免高温烧窖,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贮藏期间软腐及黑斑病发生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内棚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棚框架,2、内棚框架,3、顶棚膜,4、侧棚膜,5、保温材料,6、通风管道,7、轴流风机,8、温控插座,9、薯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甘薯越冬贮藏大棚,包括外棚本体和内棚本体,所述外棚本体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圆弧形外棚框架1,覆盖在所述外棚框架1上方的顶棚膜3,覆盖在所述外棚框架1周边的侧棚膜4,所述顶棚膜3和所述侧棚膜4均为透明薄膜,利用透光外棚获取太阳能热量为薯堆9加温,
所述内棚本体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圆弧形内棚框架2和覆盖在内棚框架2上的保温材料5,内棚用保温材料5覆盖,在夜间能够保持薯堆9热量;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温材料5为保温被,保温效果好;
所述内棚框架2的内部两侧地面上设置有通风管道6,所述通风管道6的管壁上设有多个气孔,所述通风管道6的一端伸出所述内棚框架2,所述通风管道6伸出所述内棚框架2的一端连接有轴流风机7,所述内棚框架2的外部还设置有温控插座8,所述轴流风机7的电源插头分别插入所述温控插座8的插孔中,所述温控插座8通过导线连接供电电源,利用通风管道6对内棚进行热量交换与补充新鲜空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棚框架2与外棚框架1之间的径向距离不小于50cm,便于工作人员在外棚中对内棚作改造。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棚框架2由厚壁钢管安装构成,便于拆卸安装,且强度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18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