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判断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9945.0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3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誉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8 | 分类号: | G05B19/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陈璐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房 冷热 空气 泄漏 判断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判断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选取封闭通道两侧的两列机柜中每个机柜的进风口或每个机柜的出风口作为检测点,实时采集每个检测点的温度,并计算每个检测点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度平均值Ci,j;根据检测点的温度平均值Ci,j计算封闭通道两侧所有检测点的温度平均值TCav;根据所有检测点的温度平均值TCav判断两列机柜整体是否发生冷热空气泄漏。本发明通过采集机柜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温度数据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判断机房是否出现整体泄露,可以对机房的冷热空气泄露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大大降低了人工巡查的劳动强度,不容易出现疏漏,检测效率较高,检测结果精确,便于对整个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实现智能化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判断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心脏”的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正在国计民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数据中心机房中,运行着大量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发热量大,同时对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能够给这些电子设备提供长期稳定、合理的温度分布均匀的运行环境,数据中心机房的运行环境也必须保持在合理、稳定的温度范围内。
数据中心的温度,主要表现了机房内部发热量和制冷量的平衡状态。当发热量和制冷量一致时,温度保持不变;当发热量高于制冷量时,温度上升;当发热量低于制冷量时,温度下降。机房内,热量主要来源于IT设备的功率消耗,通常IT设备97%以上的能耗转换成热量;制冷量则来源于制冷设备产生的冷量,或者从机房外界获得的自然冷量。
机房内各个机柜的电子设备部署状态不一样,造成机房各区域的发热量不均匀,制冷设施需要将合适的冷空气送入需要的设备中,使得每台设备都有充足的冷空气带走自身产生的热量。只有机房的气流按照预期分配进行流动,机房的冷热平衡才处于可控状态,这就要对机房的气流状态进行管理,即气流管理,而进行气流管理的前提是掌握机房的气流状态,掌握冷热空气是否安装预期分配进行流动。
如图1和2所示,现在机房为了保持良好的气流状态,一般采用电子设备进风口面对面、出风口面对面的方式部署,在机房划分冷通道和热通道,出风口面对面设置的两列机柜之间形成冷通道,进风口面对面设置的两列机柜之间形成热通道。空调送出的冷空气从冷通道进入设备的进风口,进行散热;设备吹出的热空气进入热通道,被空调从空调回风口吸入进行制冷。为了达到理想的空气流动状态,数据中心机房一般将热通道、冷通道进行隔离,即将设备的进风口、出风口进行隔离,不让冷空气、热空气混杂。图1和图2中示出了通道封闭的两种主要形式。
机房气流状态的理想状态是“冷空气全部进入设备进风口,参与散热;热空气全部进入制冷设施进风口,进行制冷”,当气流状态不正常时,温度表现出如下异常情况:
1、冷空气从冷通道逸出,不参与散热,进入到机房的高温区域,出现冷岛现象,热通道局部区域温度降低;
2、热空气进入冷通道,被设备吸入进风口,出现热岛现象,冷通道局部区域温度提高。
当机柜封闭不好,会发生冷热空气泄漏,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会使设备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影响设备的性能,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数据中心内设备更换频繁,在更换设备时经常会破坏机柜的密封,使得已经封闭好的机柜发生泄漏。
现有监测冷热空气泄漏的方法是通过人工巡检,观察各机柜是否发生泄漏。由于数据中心机柜众多,人工巡检时间间隔长,容易出现人为疏漏,检查效率和效果均比较低,使得机房冷热空气混杂现象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判断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房冷热空气泄漏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誉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誉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9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鞋底(LQJ2016‑25)
- 下一篇:鞋帮面(LQJ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