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次组网的交直流无缝混合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1294.2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6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盛万兴;段青;孟晓丽;史常凯;李振;沙广林;李玉凌;马春艳;赵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6 | 分类号: | H02J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次 组网 直流 无缝 混合 可控 灵活 配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次组网的交直流无缝混合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及方法,灵活配电系统由多个层次组网的单节点系统构成,单节点系统中灵活配电核心装备包括电能交换器、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和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和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均与电能交换器连接;单节点系统中的电能交换器高压侧交、直流接口分别连接在高压交流配电线路和高压直流配电线路上,单节点层次组网后,各节点系统中的电能交换器通过高压交流配电线路和高压直流配电线路实现无缝互联。本发明将实现灵活配电系统层次组网及交直流无缝混合,有效降低有源配电网系统构成的复杂性,并显著提高未来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和柔性负荷等新元素的接纳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层次组网的交直流无缝混合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大量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高渗透率接入配电网,传统配电网变得“有源”,其原有结构模式(辐射状方式、馈线弱联络)如图1(a)、(b)和(c)所示,该结构模式下的配电网难以接纳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和柔性负荷的接入,并且这些新元素的接入导致配电网的复杂性激增,在本已复杂的配电系统上加装各种变流器、调节器、稳定器、控制器、补偿器,虽然暂时性解决了新元素的接入问题,却导致配电网结构更加复杂,且这种方式成本昂贵,也大大增加了系统运行控制与维护的难度。
随着非线性负荷、精密制造业负荷和直流负荷增加,用户对配电网电能质量和多种电能形式定制用电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当前依靠用户自己保证电能质量和大量分散性整流装置对直流负荷供电的方式已不是最佳和最经济的选择,这不仅增加了成本、容易产生电能质量问题,还严重的降低了能效,同时当前配电网无法满足多种形式的定制用电需求问题。若在中低压配电网侧再单独构建多种电压等级的直流配电网,其能效问题和经济性也饱受质疑,且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和柔性负荷的大量接入,配电网电源供给和用户负荷的界面已越来越模糊,电力用户深度参与配电网运行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改变当前集中控制和被动管理的模式,并从配电网自身架构上进行创新,建立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主动控制、层次化、交直流混合的配电系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层次组网的交直流无缝混合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关键装备及方法,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可控灵活配电的层次组网模型以及以该模型为基础构建的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从而有效地改变当前集中控制和被动管理的模式,并从配电网自身架构上建立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分层递进主动控制灵活配电,解决当前配电网框架下的相关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次组网的交直流无缝混合全可控灵活配电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配电系统由多个层次组网的单节点系统构成,所述单节点系统由电能交换器、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和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层次组网构成;所述配电系统中各单节点系统通过电能交换器高压侧的高压交流配电线路、高压直流配电线路互联,实现横向组网,通过电能交换器到电力集能器再到电力集能器下级实现高、中、低电压等级纵向组网;所述单节点系统中的电能交换器高压侧交、直流接口分别连接在高压交、直流配电线路上,电能交换器低压交、直流侧连接具备相应等级接口的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和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
进一步地,所述电能交换器的低压侧交流接口通过交流用电线路连接拥有相应电压等级并网接口的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以及接入的相应电压等级的分布式电源、储能和交流负荷;所述电能交换器的低压直流接口通过直流用电线路连接拥有相应电压等级并网接口的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以及接入的相应电压等级的分布式电源、储能和直流负荷;
所述交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的中低压直流用电接口实现相应电压等级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直流负荷的接入,所述直流并网型电力集能器的中、低压直流用电接口实现相应电压等级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直流负荷的接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12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