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棒位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0455.8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31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7/12 | 分类号: | G21C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邓超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测量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棒位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棒位测量装置位于一回路高位高压环境中,对其控制棒的位置的测量普遍利用其测量线圈进行。
目前,国内压水堆核电站的棒位探测器主要包括初级线圈(也叫原边线圈)、测量线圈、辅助线圈三种线圈及线圈骨架、密封壳及外套管等部件。原边线圈为一长螺线管,沿整个行程绕制。测量线圈和辅助线圈都是次级线圈,与原边线圈共轴。原边线圈用于产生交变磁场;数个测量线圈用于测量控制棒在堆芯中的位置,形成棒位编码,也就是格雷码;辅助线圈用于原边电流调节。
现有技术是对测量线圈分为A、B、C、D、E组线圈,对A、B、C、D、E组线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在任意一组测量线圈出现故障后,整个测量装置将不能测量棒位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位测量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棒位测量方法,应用于棒位测量装置,所述棒位测量装置包括线圈以及控制棒,所述线圈环绕所述控制棒设置。所述线圈包括测量线圈,所述测量线圈的数量为31个,所述测量线圈从靠近所述控制棒的初始位置依次延远离所述控制棒的位置设置。所述测量线圈包括五组线圈,所述测量线圈中奇数位的测量线圈为第一组线圈,其中,所述第一组线圈中的奇数位线圈为第一线圈,偶数位的线圈为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的个数均为8个。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控制棒的初始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组线圈的初始编码。接收所述控制棒在所述测量线圈中移动时,每组所述测量线圈产生的第一电平信号。将所述第一组线圈的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的第一电平信号基于编码器原理在所述初始编码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将其余线圈的第一电平信号基于格雷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将所述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合并为第三编码,所述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均为半精度编码,所述第三编码为全精度编码。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棒位测量装置,所述棒位测量装置包括线圈以及控制棒,所述线圈环绕所述控制棒设置。所述线圈包括测量线圈,所述测量线圈分为五组线圈,其中第一组线圈的数量为所述测量线圈数量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组线圈又包括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初始编码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棒的初始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组线圈的初始编码。第一电平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棒在所述线圈中移动时,每组所述线圈产生的第一电平信号。第一编码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组线圈的第一电平信号基于编码器原理在所述初始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棒位测量方法及装置,对第一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使用编码器原理编码,对其余测量线圈使用格雷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一线圈中的任意一个测量线圈或其余的测量线圈中的任意一个出现故障时,可以以半精度方式得到控制棒的位置信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棒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棒位测量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棒位测量装置的提棒相位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棒位测量装置的落棒相位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棒位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改善该问题的工具或者方法。
鉴于此,本发明的设计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地改革创新,得出本方案所示的较佳的棒位测量方法及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0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