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构自动卸载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4788.X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0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良;周鹏洋;王留成;蔡柳鹤;贾尚瑞;苏英强;陈君;余国华;万涛平;张达;夏岳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6 | 分类号: | E04G21/16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3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移 卸载过程 自动卸载 滑移单元 滑移结构 施工 斜坡段 底部支承系统 钢结构建筑 分段吊装 轨道端部 轨道方向 临时措施 设备投入 支承系统 转换过程 轨道梁 结构力 同步性 卸载点 可控 卸载 钢轨 焊接 脱离 轨道 支撑 安全 | ||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自动卸载施工方法,第一步:带斜坡段钢轨、轨道梁及底部支承系统安装;第二步:被滑移结构分段吊装支撑于滑移轨道上,焊接形成稳定滑移单元;第三步:被滑移单元沿轨道方向滑移施工,随着滑移的进行,被滑移结构通过轨道端部斜坡段实现缓慢平稳卸载脱离支承系统;该方法实现了结构自动卸载,卸载过程是在结构累积滑移施工中完成,卸载过程连续平稳,结构力转换过程连续,多个卸载点同步性好,临时措施及设备投入少,卸载过程安全可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自动卸载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滑移施工方法应具有较传统施工方法施工措施、机械设备投入少,施工速度快,施工过程安全可靠且所需工作面要求低的特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对于跨度较大的结构,滑移施工过程中需在结构跨中部位设置一道或多道滑移短轨道,当结构滑移到短轨道端部时需对结构短轨道处的支撑点进行卸载,卸载后方可继续累积滑移施工;传统的卸载施工方法常采用千斤顶,通过设置在滑移钢轨底部支承措施上的液压千斤顶实现对支承点的分级卸载,结构卸载完成后撤除滑靴,拆除卸载措施,结构继续向前滑移,待下一次结构滑移到卸载点位置时再次安装卸载措施进行卸载。传统的卸载施工方法操作较繁琐,结构每次滑移到卸载点时都需进行卸载措施的安装与拆除,施工速度影响较大,另采用千斤顶卸载对于多条滑移短轨道情况存在卸载同步性问题,同时对卸载支撑点的措施需进行相应加强,卸载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自动卸载施工方法,实现了一种结构滑移施工进行的同时结构自动、缓慢、平稳、同步的卸载方案,具有结构稳定性强,卸载过程平顺,力转换过程连续,临时措施及设备投入少,卸载过程安全可控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构自动卸载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安装滑移短轨道梁底部支承系统,包括竖向支撑架及水平向支撑梁或桁架;
第二步:安装端部带斜坡段的承重轨道梁,斜坡段斜率不大于1:30,卸载量按实设置;
第三步:安装滑移钢轨,斜坡段处钢轨采用热弯处理,确保钢轨下表面与轨道梁上表面贴合;
第四步:安装滑靴,安装滑移单元,形成稳定的滑移单元;
第五步:安装液压爬行器,连接滑移控制系统及滑移动力系统;
第六步:滑移施工,滑移单元滑移至斜坡段处随着滑移的进行实现自动卸载,去除卸载完成结构处的滑移措施,卸载完成。
进一步,所述第二步具体为,承重轨道梁放坡采用降低梁腹板高度的方式实现,放坡坡度为1:30,放坡段的最大卸载量根据结构施工仿真模拟分析得到的最大变形量按1.2的比例放大后确定。
进一步,所述第三步具体为,承重轨道梁支撑在底部轨道梁支承系统上,轨道梁支承系统由两个竖向支撑架及一个水平立体桁架组成,支撑架底部与混凝土结构采用埋件形式连接;承重轨道梁与轨道梁支承系统采用焊接连接形成一体;滑移钢轨用压板固定在承重轨道顶面中心处,滑移钢轨顶标高根据桁架下弦杆标高反推确定;滑移钢轨斜坡段处采用热弯处理,确保钢轨下表面与承重轨道梁上表面贴合,各滑移钢轨斜坡段斜率需一致。
进一步,所述第四、五步具体为,滑移单元底部设置滑靴,滑移单元经地面拼装形成吊装单元,通过高空拼装形成稳定滑移单元,安装液压爬行器,连接滑移控制系统及滑移动力系统。
进一步,所述第六步具体为,滑移单元及滑移措施经检查无误后启动液压爬行器,经累积滑移至滑移钢轨斜坡段,随着滑移施工的进行,滑移单元缓慢脱离滑靴,实现滑移单元的自动卸载;卸载完成后去除滑靴,滑移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控桁架变形值;按此方式经十次累积滑移施工完成结构整体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47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路面坑槽喷补机
- 下一篇:一种油井管特殊螺纹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