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渗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3541.6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7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田;马飞;孙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8/26 | 分类号: | C23C8/26;C23C8/80;C22C38/58;C22C38/02;C22C38/44;C22C38/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赵帅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不锈钢 渗氮 低温气体渗氮 渗氮处理 渗氮炉 表面钝化膜 渗氮气体 抽真空 氮原子 均匀化 放入 缓冷 加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渗氮方法,包括奥氏体不锈钢工件进行表面钝化膜处理;奥氏体不锈钢放入渗氮炉中,抽真空通入渗氮气体,加热渗氮炉开始渗氮处理,所述的渗氮处理具体包括高温低浓度渗氮,低温低浓度渗氮,低温高浓度渗氮,缓冷等步骤,本发明实现了氮原子从表层到内部的均匀化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渗氮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Ni 8%~25%、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高韧性和塑性,可加工性以及抗腐蚀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汽车、机械、海运及海洋构件等领域;但奥氏体不锈钢缺点是由于含碳量极低,导致表面强度和硬度较低,抗磨损性能、抗疲劳性能低,且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严重影响奥氏体不锈钢的使用范围,或是大幅度降低零工件的使用寿命。
渗氮是常见的对金属表面进行强化处理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但目前的渗氮工艺中,一般采用一段式或两段式加热方法渗氮,渗氮气体浓度基本保持恒定,但发明人从机理出发,经研究发现,由于渗氮需要在表面到内部形成一定厚度的渗氮层,并且渗氮层的硬度值与该处渗氮层的氮含量密切相关,而材料的内部结合力又与渗氮层的硬度变化趋势有关,因而期望得到一种由内向外,渗氮量均匀增长且合理分布的梯度变化,既能保证材料的硬度和韧性保持合理的平衡,又使材料的硬度保持合理的变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渗氮方法。采取升温和扩散保持合理的关系,使沿材料中心方向渗氮量均匀增长且合理分布。
本发明完整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渗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奥氏体不锈钢工件进行表面钝化膜处理;
2)将奥氏体不锈钢放入渗氮炉中,抽真空到10-3Pa;
3)通入渗氮气体,加热渗氮炉开始渗氮处理,所述的渗氮处理具体包括:
3.1高温低浓度渗氮,在560-600℃下,经第一管路通入氨气,所述第一管路不含有催渗剂,所述氨气的流量为800ml/min,氨气分解率为20-30%,保温8-10h;
3.2低温低浓度渗氮,在400-450℃下,经第一管路通入氨气,所述氨气的流量为1200ml/min,氨气分解率为10-15%,保温3-6h;
3.3低温高浓度渗氮,在400-450℃下,经第二管路通入氨气,所述第二管路含有稀土催渗剂,氨气的流量为1800ml/min,氨气分解率为40-50%,保温1-2h;
3.4将渗氮后的不锈钢工件置于缓冷坑中,静置48-72h。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高温低浓度渗氮,使活性氮原子在浓度较低情况下,借由高温实现从表面到内部的充分扩散,以达到深度大,浓度低的氮分布,随后采用低温低浓度渗氮,保证表层氮原子浓度不再显著提高前提下,进一步向内部扩散,随后低温高浓度渗氮,采用催渗剂催渗,显著提高氨气分解率,使表面形成氮原子富集,增加表面硬度,最后采用长时间缓冷的方式,使得从表层到内部的均匀化分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按本发明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硬度及硬度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35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