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的支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3418.4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川原田耕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5/06 | 分类号: | F16C3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架 抵接部 轴承 支承装置 外壳主体部 抵接状态 主体部 抵接 收纳 抵接部位 支承 延伸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的支承装置,该轴承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该轴承的支承装置具备收纳轴承的外壳和固定有外壳的轴承架。在外壳被固定于轴承架上时,外壳主体部的第一外壳抵接部在第一方向上处于与轴承架主体部的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外壳主体部的第二外壳抵接部在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上处于与轴承架主体部的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在这些抵接部的抵接部位之间具有外壳与轴承架分离的区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的支承装置,该轴承对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
背景技术
用于对车辆的驱动轴进行支承的轴承被固定在设置于车辆侧的轴承架上。在日本特开2012-26495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利用车辆侧的轴承架和轴承盖来对驱动轴支承用的轴承实施夹持从而对该轴承进行支承。在日本特开2012-26495的装置中,通过轴承架的支承部处的嵌合而对轴承的半周部分进行支承,并使轴承的剩余的部分嵌入到轴承盖的支承部中。通过将螺栓插入到轴承盖的两端部的被紧固部中,并将螺栓拧入轴承架的内螺纹孔中,从而将轴承盖固定在轴承架上。在轴承架上,设置有从内螺纹孔向驱动轴的轴向延伸的销插穿孔,销插穿孔朝向轴承架外表面开口。在该插穿孔中被压入有销。通过将螺栓拧入到轴承架的内螺纹孔中,从而在销插穿孔中使销被螺栓按压而向轴承架外部突出,进而对轴承盖的被按压部进行按压。由此,轴承与轴承盖一起在驱动轴的轴向上滑动,轴承的一面与被设置在轴承架的支承部上的基准面抵接。由此,欲实现高精度的轴承的定位。
发明的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装置中,为了高精度地实施轴承的定位,需要对轴承的外表面所嵌合的轴承架的支承部的内表面以及基准面整体进行机械加工,并大范围地提高它们的尺寸精度。但是,这种加工的加工范围越大,则加工的难度越增大。其结果为,例如有时会导致成本上升。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被设置于车辆侧的轴承架中,减小与轴承的定位有关的抵接区域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对轴(例如,驱动轴)进行支承的轴承的支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轴承支承装置,该轴承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所述轴承支承装置具备:外壳,其以对所述轴承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并具备外壳主体部、和被设置于该外壳主体部的外侧的外壳固定部;轴承架,其被固定于基体上,并具备以对所述外壳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的轴承架主体部、和以能够通过卡合单元而对所述外壳固定部进行固定的方式而构成的轴承架固定部,在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壳抵接部和第二外壳抵接部,在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轴承架抵接部和第二轴承架抵接部,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处于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处于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与所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所述外壳固定部处于与所述轴承架固定部抵接的抵接状态,以确定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双方成直角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轴承架的位置,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中的所述轴承的圆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位、和所述第二外壳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位之间,具有所述外壳与所述轴承架分离的区域。
优选为,在所述外壳被固定于所述轴承架上时,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对置的所述轴承架主体部的表面中的、所述第一轴承架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架抵接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外壳主体部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34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棕刚玉超细微粉提纯工艺
- 下一篇:物料的检测装置及色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