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一次调频与AGC辅助调节技术的一种储能装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6811.0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66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沈晓群;杨震力;叶继英;李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28;H02J3/24;H02J3/3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一次 调频 agc 辅助 调节 技术 一种 装置 系统 | ||
用于一次调频与AGC辅助调节技术的储能装置系统,其包括发电机组、变压器、电网、直流‑交流变换器、储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另有多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从而使多个储能电池组连接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各自端口,而且,至少有一超级电容也连接到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各自端口;另有负荷分配系统接收调度的AGC指令或者根据电网频率形成负荷指令,分成两路,一路经过能量管理系统连接到多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和直流‑交流变换器;另一路连接进机组的DCS(机组分布式控制)、DEH(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控制系统,控制发电机组工作;从而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高燃煤机组一次调频能力、AGC响应能力,保证电厂的稳定运行与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能储存与转换技术,尤其是涉及到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装置,用于消峰填谷、一次调频、AGC(自动发电控制)辅助调节、提高电网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网利用率的作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电网的用电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特高压输入电量稳步增加,同时电网日负荷曲线峰谷差日趋增大,加之国内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部分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将出现大幅度下降。因此,电网方面对发电机组提出了新的要求:1)机组需要快速响应一次调频动作,能够快速往上调频;2)机组需要深度调峰,能够调峰到更低负荷。3)提高AGC的控制水平,即调节速率、调节精度、响应时间乘积的综合控制水平达到最优。
现有的燃煤机组的一次调频、AGC、深度调峰只能通过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滑压曲线测试优化、低负荷工况下提高烟气温度防止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剂)的退出等措施来改善上述调节性能,以满足《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的“两个细则”考核要求。
电能存储技术现在一般用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中。现行燃煤机组中很少有采用储能技术来大幅改善一次调频、AGC性能的应用。
电力系统一般采用抽水储能技术,以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
现有的储能技术如图3所示,采用一组电池,电能储存及电能释放采用同组电池,电池组储存电能时通过直流-交流变换器把交流母线上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当电池组储能释放时,再通过直流-交流变换器把电池电能转换为交流补充到电网。
图3中只使用一组电池,存在如下缺点:1)电池很难完成充放循环整个过程,不能完成充到额定电量后,再释放到电池最佳的低电量;2)无冗余备用,不能进行在线维护,电池组或直流-交流变换器发生故障时就不能使用该储能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用于一次调频与AGC辅助调节技术的储能装置系统,它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高燃煤机组一次调频能力、AGC响应能力,保证电厂的稳定运行与节能。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一次调频与AGC辅助调节技术的储能装置系统,其包括发电机组、变压器、电网、直流-交流变换器、储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另有多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使发电机组的输出端经过交流母线连接直流-交流变换器,再连接到多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的直流母线上,经过多端口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各自端口连接到多个储能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多个储能电池组和超级电容的输出汇总到直流-直流变换器的直流母线上,再经过直流-交流变换器连接到交流母线,经过交流母线连接变压器,经过变压器连接到电网;
另有负荷分配系统接收调度的AGC指令或者根据电网频率形成负荷指令,分成两路,一路经过能量管理系统连接到多端口直流-交流变换器和直流-直流变换器,使能量管理系统管理储能电池组和超级电容的充电与放电,接受来自负荷分配系统的负荷指令,向交流母线提供系统负荷或吸收系统负荷;另一路连接进机组的DCS(机组分布式控制)、DEH(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控制系统,控制发电机组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6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