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冷器聚风板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5619.X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银;边艳明;麻金贺;何延刚;吴孟兵;朱帅;张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B60K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冷器聚风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聚风板。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车型中,中冷器与散热器并排布置在前端模块上,冷风吹过进气格栅后进入中冷器以带走中冷器内高温气体的热量,从而对高温气体进行降温。但进气格栅根据造型需要,往往使得中冷器进风面积不足,且中冷器与前部格栅之间间隙较大,冷风通过进气格栅吹到中冷器表面后一部分冷风容易向四周分散流动,不能有效通过中冷器芯体,导致中冷器散热量不足引起整车发动机进气温度高;另外,四散逃逸的冷空气还会增加整车的风阻系数。
因此,如何确保在现有的进气格栅造型下增加中冷器进风量,并且又能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器聚风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中冷器的进风量,降低整车风阻系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
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右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本体通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块与中冷器固定。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孔为腰形孔,所述固定孔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距离为100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块整体为四棱台状,用于与中冷器上的安装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块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均为斜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限位块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密封条和所述右密封条的材质均为TPE。
本发明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设置本体通风口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与进气格栅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与进气格栅紧密贴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隐去了左密封条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装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C向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D-D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56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轮及具有其的移动平台和移动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汽车油口单向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