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生物循环水处理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2541.6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7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薛小虎;刘成柱;黄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绿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28;C02F1/52;C02F3/34;C12N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 |
地址: | 2144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生物 循环 水处理 | ||
本发明涉及纳米生物循环水处理剂,原料质量配比为:海泡石纤维,10‑20份;纯硅藻,100‑150份;火山岩炭,10‑20份;凹凸棒,60‑100份;沸石,6‑10份;促生酶剂,10‑20份;氢氧化镁,0.02‑0.07份;氧化铁,0.02‑0.07份;葡萄糖,30‑50份;好氧菌剂50‑80份;厌氧菌剂,20‑30份;硝化菌剂,10‑20份;反硝化菌剂,10‑20份;聚磷菌剂,10‑20份;水解酸化菌剂,10‑20份;将按质量比例量取的各物料充分混合后包装即为成品。可应用于各类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且对多种污染物质均有优良的降解及去除效果,降低污泥含水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循环处理剂。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同时各种环保法规(水污染防治法)相继制定,而且越来越严格,因此促进了环保技术尤其是污水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处理剂在水处理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水处理技术有生化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并不断有新工艺和技术投入市场,但都很难完全替代化学药剂。因此,水处理剂和水处理设备被人们称为水处理工业的两个翅膀。
随着我国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污水对天然水体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体污染物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包括多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高浓度盐类等等。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水处理剂投入使用,如混凝剂、助凝剂等,但单纯依靠这些药剂的投加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水处理要求,尤其是对于难脱稳胶体、氨氮、重金属离子超标问题,其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有些水处理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次污染,增加水体中的有害成分。因此,研发一种高效率、应用范围广、环保、安全的污水处理剂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生物循环水处理剂,可循环使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二次污染,降低污泥含水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纳米生物循环水处理剂,原料质量配比为:海泡石纤维,10-20份;纯硅藻,100-150份;火山岩炭,10-20份;凹凸棒,60-100份;沸石,6-10份;促生酶剂,10-20份;氢氧化镁,0.02-0.07份;氧化铁,0.02-0.07份;葡萄糖,30-50份;好氧菌剂50-80份;厌氧菌剂,20-30份;硝化菌剂,10-20份;反硝化菌剂,10-20份;聚磷菌剂,10-20份;水解酸化菌剂,10-20份;将按质量比例量取的上述各物料充分混合后包装即为成品。
本申请各原料配置的原理及作用
海泡石纤维、火山岩炭、凹凸棒、沸石等具有良好的吸附、过滤等性能,可有效去除水中浊度、色度、重金属离子、有机物、油类及其它污染物质;纯硅藻不仅具有很好的吸附、过滤性能,同时可促进污染物的絮凝、沉淀,并可有效改善污泥的性质,使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具有很好的脱水性能,降低污泥的含水量,后续处理中不再需要额外添加污泥处理药剂,减少后续污泥处理成本;氢氧化镁和氧化铁可增强絮凝沉淀功能;好氧菌、厌氧菌、水解酸化菌等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硝化菌、反硝化菌主要用于脱氮,聚磷菌主要用于除磷;葡萄糖为微生物代谢提供能量;促生酶剂用于促进微生物代谢作用。
海泡石纤维:海泡石成分>85%,粒度:250~300目,密度2~2.5g/cm3,CaO<1.5%,Fe2O3<0.03%;
纯硅藻:SiO2≥88,真密度2.3g/cm3,松密度0.20~0.30 g/cm3,细度:100~500目;
火山岩炭;粒径:1-2mm,密度0.75g/cm3;
凹凸棒:有效物质含量≥90%,粒度:100~200目,堆密度0.5±1g/cm3,含水量≤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绿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绿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25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