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8531.9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0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辉;徐傳健;黄宏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器 输出 放大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一种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包含第一切换电路、第二切换电路、第三切换电路、第一输入级电路、第二输入级电路、第一主动负载电路、第二主动负载电路、第一正输出级电路、第一负输出级电路、第二正输出级电路与第二负输出级电路。提供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的控制方法,于控制方法的第一显示阶段,第一切换电路透过第一输出端输出正参考信号,且透过第二输出端输出负参考信号。于控制方法的第二显示阶段,透过第一输出端所输出的信号与透过第二输出端所输出的信号互换。本发明所提供的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减少了设置于输出级电路之后的切换电路,借此降低输出放大器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揭露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平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产业的发展,因为液晶显示器具有较小的体积、较轻的重量、较低的辐射与较低的功耗,对消费者而言,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 tube,CRT)显示器移往液晶显示器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今,液晶显示器面板已商业化地使用于消费产品,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手机、相机、笔记型电脑与电视。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面板包含时序控制器(timing controller)、源极驱动器、栅极驱动器与像素矩阵(pixel matrix)。源极驱动器用以提供像素资料信号给像素矩阵。为了避免像素矩阵的液晶分子的极化,也会使用源极驱动器来进行极性反转(polarityinversion),以施加具有相反极性的电压给像素矩阵的液晶分子,其中极性反转技术包含点反转(dot inversion)、线反转(line inversion)与行反转(column inversion)。然而,传统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功耗太多,因此需要有一种功耗较低的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减少源极驱动器的功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源极驱动器的输出放大器包含第一切换电路、第二切换电路、第三切换电路、第一输入级电路、第二输入级电路、第一主动负载电路、第二主动负载电路、第一正输出级电路、第一负输出级电路、第二正输出级电路与第二负输出级电路。
第一切换电路用以接收源极驱动器的正参考信号与负参考信号,其中第一切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用以选择性地输出正参考信号与负参考信号。第一输入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一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以接收正参考信号与负参考信号的其中一者,且相应地输出第一接收参考信号。第二输入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一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以接收正参考信号与负参考信号的另一者,且相应地输出第二接收参考信号。第一主动负载电路电性连接第一输入级电路,以接收第一接收参考信号。第二切换电路电性连接第一主动负载电路,以接收第一接收参考信号,其中第二切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且第二切换电路用以选择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的其中一者输出第一接收参考信号。第一正输出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二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负输出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二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第二主动负载电路电性连接第二输入级电路,以接收第二接收参考信号。第三切换电路电性连接第二主动负载电路,以接收第二接收参考信号,其中第三切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且第三切换电路用以选择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的其中一者输出第二接收参考信号。第二正输出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三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负输出级电路电性连接第三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85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