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组合船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6587.0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芳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米新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翼 折叠式组合 连接机构 旋转轴 前身 连接底板 连接卡扣 收纳 并排连接 动力机构 活动连接 水域环境 固定的 紧固件 平衡力 柔韧度 折叠的 底翼 翻折 浮力 链接 锁紧 贴合 转动 均衡 便利 外部 运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式组合船,涉及领域,包括:提供主要浮力的前身、提供平衡力的后机翼、活动连接前身与后机翼的连接机构;前身与后机翼并排连接并锁紧时为使用状态;后机翼上还设有底翼和动力机构;前身上至少设有一个或一种连接卡扣来与连接机构相连;连接机构至少包括:与后机翼固定的连接底板;连接底板上设有旋转轴;旋转轴通过紧固件与连接卡扣固定;后机翼绕着旋转轴转动翻折并贴合至前身的底面上。该折叠式组合船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的机械式组合,实现整船的强度和柔韧度均衡提升,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与外部更多机构的链接;另外,可以折叠的设计,实现在运输和收纳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防止了用户破坏水域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动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组合船。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小型水面交通工具,比如全塑料船或木制船,通常重量大,造价高,帮运及收纳不方便等;全皮艇充气船在遇到浅水区,沼泽荆棘区时,会降低使用寿命甚至发生危险。由此给用户带来各方面的困扰。另外,后续当作业人数增加时,以上出现的船体会整体增大,操作更加不灵活。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改善前述缺点的船型结构,实为业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多用途充气气垫船体》,申请号为201010598911.0,其公开的方案包括一个充气船体,与充气船体组合的动力结构;其基本满足了组合形式,但是从功能完整性和结构合理化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再例如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卡接方式连接浮筒的折叠船》,申请号为201420481041.2,其公开的方案包括折叠的船体和卡接在船体侧面的浮筒。通过卡槽与卡块的连接方式来实现浮筒与船体的对接。虽然结构安装方便,维护简单。但是,其并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折叠,而且该中结构非常常见,在创造性的概念中并不突出。
再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充气娱乐用船》,申请号为2014207708493.2,其公开的方案包括气囊形成的船帮与船体,通过气囊绑捆在可折叠的骨架上来实现不充气状态下的折叠。虽然该方案也是基本实现了折叠能力,但是从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其折叠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折叠组合型船不仅要满足实用性,以及安全性,而且需要一个刚性好,稳定性佳的连接结构来实现整体协调能力。这种连接结构是在基于折叠组合型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实施的,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实现组合折叠的功能,并且在满足整体强度和韧性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多船组合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式组合船,其内外部各方链接处采用机械式紧固,弹性相连,保证了链接强度和链接质量。单船可折叠,可增加滑轮等,个人携带运输容易,方便用户个人定制,方便多用户组合;虽然单船只能携带一人,但组合起来可以前后左右无限相接,解决了人员限制,用户越多越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折叠式组合船,包括:提供主要浮力的前身、提供平衡力的后机翼、活动连接前身与后机翼的连接机构;所述前身通过连接机构与后机翼水平排布;所述后机翼上还设有底翼和动力机构;所述底翼设在后机翼中,所述动力机构选择性挂在后机翼的尾部;所述前身上至少设有一个或一种连接卡扣来与所述连接机构相连;连接机构至少包括:与后机翼固定的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连接卡扣固定;所述后机翼绕着旋转轴转动翻折并贴合至前身的底面上。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底板上还设有用来与其他船只组合过渡的外链接条;所述外链接条包括连接头和对接头;所述连接头固定于连接底板上;连接头与对接头对应相接;所述对接头上设有连接其他船只的卡位。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头呈球型凹头,对接头呈球形凸头,连接头外设有锁紧螺母;所述对接头的内腔中设减压阀弹簧,且内腔壁上设有防止减压阀弹簧限位的挂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米新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米新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65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
- 下一篇:一种铜钆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