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型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聚氨酯纤维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0105.2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9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孙振波;王宝总;杨森;孙迎春;高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K9/04 | 分类号: | C08K9/04;C08K3/04;D01F6/94;D01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2204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石墨 制备 方法 及其 纤维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型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聚氨酯纤维中的应用,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其制备及应用方法为:用改进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烯,加入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再用封端剂一元醇或单胺进行异氰酸基封端,最后用还原剂还原得到聚氨酯型石墨烯;将聚氨酯型石墨烯溶于有机溶剂制得浆料,并加到聚氨酯溶液中,纺丝得到聚氨酯纤维;本发明制备的聚氨酯型石墨烯具有分散性好,性质稳定的优点,与聚氨酯溶液有很好的相容性,聚氨酯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断裂伸长率、高黑度、抗菌和防紫外线功能,在差别化聚氨酯纤维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型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纤维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碳原子之间通过SP2轨道杂化成键并排列成二维六角型呈蜂巢状的晶体,该特殊结构使其具有各种优异的性能,如表面积大、强度高、导电性好和抗菌抗紫外线功能等,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坚硬、最有韧性的材料。
聚氨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伸长率大、弹性回复率高等优点,与其他纤维混纺时,少量添加便可显著改造织物的弹性,被比喻为纺织品中的“味精”。普通氨纶虽然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在染色方面,氨纶的上染率和色牢度等都不太理想,和其他纤维混纺染整后会出现色差等问题。目前生产的聚氨酯纤维,主要是通过添加炭黑来达到黑色的效果,中国专利CN201210447405.0公开了一种原位聚合制备黑色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将纳米炭黑分散液均匀地分散在低聚物多元醇中,利用炭黑粒子表面的活性羟基在预聚物制备过程中与异氰酸基反应,使得炭黑粒子与聚氨酯大分子链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同时起到交联点的作用,进而使聚氨酯弹性纤维具有更持久的黑色效果,更高的色牢度,同时化学性能也得到改善,但炭黑参与氨纶聚合反应可能产生很多副反应,对分子结构造成影响,从而改变氨纶丝的适用性,此外,几乎整个生产流程的设备将被着色剂沾染,对于产能较大的生产线是不适合的,不同色泽产品间的切换周期长,浪费大。
向聚氨酯材料中少量添加石墨烯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聚氨酯的性能,但石墨烯的分散性较差,中国专利CN201610021013.6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改性色浆,制备方法及其用途,用少量石墨烯代替炭黑,并添加分散剂、功能制剂等制备黑色色浆,再将此色浆添加到聚氨酯纺丝溶液中得到黑色聚氨酯纤维,此法利用石墨烯吸附在炭黑表面,再通过分散剂与聚氨酯原液产生结合力,属于物理作用,其色牢度和相容性相对较差,而且其中含有分散剂与功能助剂,会在纤维中产生杂质,还可能会污染纺丝过程中的溶剂回收系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氨酯型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纤维中的应用,使得聚氨酯型石墨烯具有好的分散性,能很好的与聚氨酯溶液相容,纺丝得到的黑色聚氨酯纤维黑度高、强度高以及断裂伸长率高,并且具有抗菌性和防紫外线功能。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聚氨酯型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如下:
(1)利用改进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烯;
(2)将氧化石墨烯和有机溶剂加入到带有搅拌的三口烧瓶中,超声分散2-8小时;
(3)将三口烧瓶水浴加热至40-80℃,通氮气保护气,并向其中加入异氰酸酯反应4-24小时;
(4)向三口烧瓶中加入封端剂一元醇或单胺反应4-24小时进行对异氰酸酯封端;
(5)向三口烧瓶中加入还原剂反应4-24小时;
(6)将反应后的瘀浆倒入二氯甲烷中,抽滤,并用二氯甲烷清洗;
(7)将滤饼置于真空干燥箱中4-24小时烘干,制得聚氨酯型石墨烯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未经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01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