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制度变化的页岩气井生产数据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6375.8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4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庞伟;杜娟;张同义;吴琼;赵旭;刘欢乐;翟羽佳;毛军;邸德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367 | 分类号: | G06F30/367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郭韫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制度 变化 页岩 气井 数据 分析 方法 | ||
1.一种生产制度变化的页岩气井生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建立页岩气井试井分析模型;
(2)获取生产数据及所需基本数据;
(3)计算产量规整化压力和产量规整化压力导数,绘制双对数图版,该双对数图版包括产量规整化压力与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和产量规整化压力导数与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这两条曲线;或者计算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和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导数,绘制双对数图版,该双对数图版包括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与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和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导数与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这两条曲线;
(4)通过井史记录、日产量或压力数据中的波动判断生产制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是,则进入步骤(5),如果否,则进入步骤(10);
(5)根据生产制度划分生产阶段,所述生产阶段包括生产制度改变前和生产制度改变后,若有多次生产制度变化,则对每次生产制度变化划分生产阶段;
(6)计算虚拟等效时间;
(7)计算生产制度变化时刻的平均地层压力;
(8)判断是否还有新的生产阶段,如果是,则返回步骤(6),如果否,则进入步骤(9);
(9)根据计算得到的生产制度变化时刻的平均地层压力,重新计算产量规整化压力和产量规整化压力导数,绘制新的双对数图版;或者重新计算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和产量规整化压力积分导数,绘制新的双对数图版;
(10)对新的双对数图版进行拟合;
(11)利用拟合后的双对数图版进行日产量、累产量和压力拟合;
(12)判断是否满足拟合精度,如果是,则进入步骤(13),如果否,则返回步骤(10);
(13)结束;
所述步骤(6)是这样实现的:
t1为生产制度改变前的最末时间点,t2为生产制度改变后的时间点,为t1时刻的平均标准压力;将视为原始标准压力mi,根据式(2)得到t2时刻的无量纲标准压力通过双对数图版,找到对应的无量纲时间tD,通过式(17)转换为真实时间即为虚拟等效时间te1;
式中:mD为无量纲标准压力;mi为原始标准压力,MPa;m(r,t)为在位置r处t时刻的标准压力,MPa;ki为储层原始渗透率,μm2;h为储层厚度,m;qsc为标准状态下的产量,m3/d;Bgi为气体原始体积系数,m3/m3;μ i 为原始状态下气体的粘度,mPags;
式中:tD为无量纲时间;t为真实时间,hr;xf为裂缝半长,m;ηx和ηy为x和y方向的导压系数,cm2/s,其中,η为导压系数,cm2/s;k为渗透率,μm2;φ为地层孔隙度,小数;μ为粘度,mPags;C为压缩系数,MPa-1;
所述步骤(11)是这样实现的:
(111)通过式(29)(30)及双对数图版,计算每个时间点的mSJ,具体步骤如下:
(1111)对任意一个时间点的数据,应用式(29),由所述物质平衡时间tc乘以时间拟合值TM,得到双对数图版上对应的时间图版值tTB;
(1112)在双对数图版上查找对应的产量规整化压力的图版值mTB,应用式(30),由产量规整化压力图版值mTB除以压力拟合值PM,得到对应的产量规整化压力的实测值mSJ;
其中,时间拟合值:
式中:TM为时间拟合值,1/hr;tTB为曲线中任意一个拟合点对应时间的图版数值,无量纲;tSJ为该拟合点对应时间的实测值,hr;
压力拟合值:
式中:PM为压力拟合值,1/MPa;mTB为曲线中任意一个拟合点对应产量规整化压力的图版数值,1/(m3/d);mSJ为该拟合点对应的产量规整化压力的实测值,MPa/(m3/d);
(112)应用式(25),由步骤(111)中得到产量规整化压力的实测值mSJ乘以日产量,得到井底压力对应的标准压力的拟合数据,然后应用式(1)得到井底压力真实值的拟合数据,其中,
标准压力:
式中:φ为地层孔隙度,k为地层渗透率,μm2,p为气体在地层中的压力,MPa,Z为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中的气体偏差因子,μ为气体的粘度,mPags,下标i表示初始状态下的物理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637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