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乘式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0937.8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7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平野年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5/04 | 分类号: | B62J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刘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脊线 凹部 车辆宽度方向 侧视 谷线 跨乘式车辆 后轮 下侧面 外方 前端配置 面积比 下缘部 凹陷 侧罩 附着 骑乘 俯视 座椅 行进 包围 | ||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抑制在行进中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在车辆侧视中,侧罩的凹部设置在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下侧面由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和下缘部包围。在车辆侧视中,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跨乘式车辆例如如JP2012-111278A的自动二轮车那样有具备座椅、配置在座椅下方的侧罩和配置在侧罩下方的后轮的车辆。在这样的跨乘式车辆中,从后轮溅起的水或者泥(下面,描述为“水等”)容易附着到骑乘者。
发明内容
在行进中,在骑乘者的背后产生负压。因此,溅起的水等被吸引到骑乘者的背后,所以存在容易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的问题。另外,不仅限于从后轮溅起的水等,附着在侧罩上的水等也容易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跨乘式车辆中抑制在行进中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具备车身框架、座椅、侧罩和后轮。座椅配置在车身框架的上方。侧罩配置在座椅的下方且车身框架的侧方,并一体地形成。在车辆侧视中,后轮配置在侧罩的下方。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的外形包括上缘部、前缘部和下缘部。上缘部向后方延伸。前缘部从上缘部的前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下缘部从前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包括第一山脊线、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凹部和下侧面。第一山脊线位于上缘部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第二山脊线位于下缘部的上方,并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第三山脊线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凹部设置在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下侧面由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和下缘部包围。
在车辆侧视中,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
在本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中,能够通过设置在侧罩中的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的凹部来引导行进风。具体地,第一山脊线向后方延伸,第二山脊线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由此,凹部成为朝后方尖端变细的形状。另外,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凹部来将行进风向后方且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
进一步,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比骑乘者的背后位置向前方更远离的位置,将行进风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通过如此引导行进风,能够抑制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另外,通过第二山脊线和第三山脊线,能够抑制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升高。尤其是,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由此,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很难超越第二山脊线而附着在凹部。进一步,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由此,在比下侧面更宽的范围内设有凹部。因此,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很难附着在侧罩。由此,能够抑制附着在侧罩上的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未经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09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