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拓扑获取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6396.1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0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川;李炳林;郭经红;张刚;张浩;黄在朝;黄红兵;杨鸿珍;王彦波;娄征;喻强;虞跃;楼凤丹;章毅;范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吴黎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软件 定义 网络 sdn 拓扑 获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拓扑获取方法及装置,应用于SDN控制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SDN网络中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将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进行叠加得到SDN网络的整网拓扑。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获取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效率较低的问题,提高了复杂网络拓扑的发现速度和复杂网络结构的整网视图获取实时性,同时,增加网络拓扑获取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拓扑获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三层网络结构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且技术成熟,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瓶颈也不断涌现,导致组网设计中网络工程师逐渐选择放弃这种结构的网络。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效用的最大化和数据中心的利用率,主流的三层网络拓扑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流量的激增,使得传统三层网络结构存在非常明显的性能衰减。而叶脊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增加一层平行于主干纵向网络结构的横向网络结构,在这层横向接口上增加相应的交换网络,这种生成树模式是三层网络结构无法做到的。叶脊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解决横向网络连接的传输瓶颈,而且提供了高度的扩展性,它几乎能适应所有大中小型数据中心。可以预见,所有企业的IT建设都是走向收敛型和高层次的虚拟化型叶脊网络结构。
但是,叶脊网络拓扑同样存在缺点,即当交换节点较多,网络规模较大时,叶脊网络拓扑结构将变得非常复杂。在SDN开源控制器Opendayl ight现有拓扑发现时间测试中,在同样数量交换节点的条件下,叶脊网络拓扑发现所用的时间,是线性拓扑结构和环形拓扑结构的4倍以上。随着SDN所控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有效提高SDN控制器针对叶脊网络拓扑发现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拓扑获取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网络规模较大时不易获取网络拓扑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拓扑获取方法,应用于SDN控制器,包括:获取SDN网络中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将所述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进行叠加得到所述SDN网络的整网拓扑。
可选地,获取SDN网络中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包括:将所述SDN网络中的所有SDN交换机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后的各个SDN交换机获取所述SDN网络中任意至少两个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
可选地,所述任意至少两个SDN交换机包括两个SDN交换机或者三个SDN交换机。
可选地,获取SDN网络中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包括:根据编号后的各个SDN交换机向所述SDN网络中的任意三个SDN交换机发送封装有第一LLDP报文的packet_out报文;其中,所述SDN网络中除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之外的SDN交换机视为断开连接;分别从所述三个SDN交换机接收封装有第二LLDP报文的packet_in报文;其中,所述第二LLDP报文用于指示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中的任一SDN交换机与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中其他SDN交换机之间的拓扑信息;根据所述封装有第二LLDP报文的packet_in报文获取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
可选地,所述第二LLDP报文是通过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中的任一SDN交换机接收所述三个SDN交换机中其他SDN交换机广播的第一LLDP报文得到的。
可选地,获取SDN网络中SDN交换机之间的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之后,将所述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进行叠加得到所述SDN网络的整网拓扑之前,还包括:存储所述线性拓扑和/或环形拓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63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