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一体化挤压成型及相变热管技术的电机风冷机壳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0389.0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2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汤勇;袁伟;陆龙生;李宗涛;万珍平;闫志国;吴宇璇;陈杰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K5/04 | 分类号: | H02K5/04;H02K5/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肖军,赵东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一体化 挤压 成型 相变 热管 技术 电机 风冷 机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一体化挤压成型及相变热管技术的电机风冷机壳。
背景技术
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对新能源汽车有直接且极其重要的影响。电机工作温度直接影响电机效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温升过高,容易加速电机绝缘材料老化,缩短使用寿命,促使电机效率下降,而电机效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发热量增加,从而再次推高温度上升。因此,温度控制对电机工作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温升控制主要依靠水冷系统或者强制风冷系统。其中,对于强制风冷系统,由于驱动电机主要发热部件为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而其二者的传热途径主要依靠定子铁芯与风冷机壳的接触部位进行,因此,通常情况下,受到安装位置、出线方式以及材料成本等的限制,上述接触部位面积仅占风冷机壳内壁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余面积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风冷机壳局部部位温度过高,温差梯度过大的现象,使得风冷机壳两端的散热翅片组无法得到良好的利用,进而影响驱动电机整机的温控性能;该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一体化挤压成型及相变热管技术的电机风冷机壳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一体化挤压成型及相变热管技术的电机风冷机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一体化挤压成型及相变热管技术的电机风冷机壳,包括呈管状的外壳,所述外壳侧壁内设置有至少四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相变热管,所述外壳外侧壁上设置有散热翅片。
所述外壳一体化挤压成型,散热翅片沿径向辐射出去。
所述安装孔贯穿外壳,并与外壳的中心线平行,安装孔均匀分布在外壳的侧壁内。
所述散热翅片上设置有散热加强筋或翅片表面进行喷砂强化处理。
所述散热加强筋横截面呈三角形或矩形或梯形或台阶型或半圆形。
所述外壳的两端设置有若干螺纹孔。
所述相变热管通过焊接或胀接或胶接的工艺安装在安装孔内。
所述相变热管设置为烧结式吸液芯型热管或微沟槽型热管;所述相变热管的吸液芯或沟槽结构横截面可为环形或金字塔形或锯齿形或梯形或以上几种组合。
所述相变热管采用铝材或铜材制作。
所述相变热管外形为圆柱形或扁平形或弧形或矩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相变热管作为导热、均热部件,相变热管具有极其高效的传热能力,其导热系数是已知金属的上万倍,能够实现驱动电机内部热量分布的快速重组。将其安装于外壳的安装孔中,可以将原本集中于定子铁芯和外壳接触部位的大量热量迅速传播、扩散至整个外壳,从而消除局部温度过热问题,大幅度减小外壳的温差梯度,实现热量分布重组,进而促使更多的热量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部位传导至外壳的翅片进行散热,实现驱动电机更为优秀的温控性能。本发明通过改善驱动电机的温控性能,可促使电机电磁性能往更高功率密度方向设计,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定子铁芯硅钢片和定子绕组铜线圈材料的使用,实现电机组件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目的;本发明结构、工艺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可适用于市面上所有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改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热管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3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绕线架和具有其的定子总成
- 下一篇:新型电机端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