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2047.4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2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帆;孙厚军;郑沛;许慎恒;李懋坤;李世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8/00 | 分类号: | G01V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重构 反射 阵列 毫米波 人体 安检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包括:多个馈源天线,用于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反馈的人体散射回波;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接收电磁波,并控制电磁波辐射至待检人体的区域,并将人体散射回波反馈至多个馈源天线;位置传感器,实时获取待检人体的位置信息;多通道毫米波收发组件,产生电磁波,将电磁波传输至多个馈源天线,并将人体散射回波下变频至基带信号;控制装置,根据位置信息对可重构反射阵列进行控制,以调整电磁波的辐射区域,并实时分析人体散射回波的基带信号,以据此对待检人体进行成像。本发明具有与相控阵雷达相似的波束电扫描能力,可在人行走过程中实现成像检测,具有高通过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目标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恐怖主义活动)因素日益成为全球性危机和地区性动乱的策源地,全球反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全球反恐的背景和重压下,恐怖活动仍十分猖獗,现阶段的恐怖活动主要针对平民,并且集中在机场、地铁、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安检系统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体隐匿物体的探测一直都是一项技术难题,传统的安全检测设备(如:金属探测器、X光成像设备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金属探测器能够检测出人体携带的刀、枪等金属违禁物品,但不能检测陶瓷刀具、液体炸弹、塑料枪支、塑料炸弹等现代违禁危险品;X光成像设备可以很好地检测各种危险品,但由于X光具有电离性,并不适用于人体安检成像。
毫米波频段介于无线电波与红外之间,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毫米波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安检手段,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已经成为安检成像的主流技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毫米波安检成像系统几乎都需要借助一维或者二维机械扫描平台实现天线波束扫描,并且需要人静止,才能完成人体全身成像。机械扫描平台的使用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体积和重量,平台的转动精度和灵敏度还会对成像质量和速度带来影响,人静止检测则增加了检测时间、降低了通过率,这些缺点都不可忽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该系统具有与相控阵雷达相似的波束电扫描能力,摒弃了传统的机械扫描平台,并可在人行走过程中实现成像检测,具有高通过率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包括:多个馈源天线,所述多个馈源天线用于向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发射电磁波,并接收所述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反馈的人体散射回波;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所述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用于接收所述多个馈源天线发送的电磁波,并控制所述电磁波辐射至待检人体的区域,并将接收到的所述人体散射回波反馈至所述多个馈源天线;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实时获取待检人体的位置信息;多通道毫米波收发组件,所述多通道毫米波收发组件与所述多个馈源天线相连,用于产生所述电磁波,并将所述电磁波传输至所述多个馈源天线,并将所述人体散射回波下变频至基带信号;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位置传感器、所述多个可重构反射阵列和多通道毫米波收发组件相连,用于获取所述待检人体的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对所述可重构反射阵列进行控制,以调整所述电磁波的辐射区域,并实时分析所述人体散射回波的基带信号,并根据所述基带信号对所述待检人体进行成像。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基于可重构反射阵列的毫米波人体安检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待检人体到达预设位置时,控制与所述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馈源天线工作,并控制所述预设馈源天线发射的电磁波进行自适应扫描,并实时分析所述人体散射回波信号的基带信号,并根据所述基带信号得到所述待检人体对应的图像,并根据所述图像判断所述待检人体是否存在嫌疑物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未经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2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