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基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8299.6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9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徐永明;马继平;苗虹;高进;贾秀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9/40 | 分类号: | C08G69/4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胺树脂 二胺单元 生物质基 机械性能 合成 聚酰胺化合物 生物质转化 传统石油 聚合反应 聚合前体 路线合成 新型树脂 制备条件 聚酰胺 热力学 二胺 二酸 收率 呋喃 补充 | ||
一种生物质基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方法,该新型树脂以呋喃二胺及其衍生物作为聚合前体的二胺单元,与二酸单元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该发明所述的二胺单元可由生物质转化而来,是传统石油路线合成聚酰胺的重要补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发明所述的聚酰胺化合物结构新颖、制备条件温和、过程简单、收率较高,具有优异的热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基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方法,该新型树脂以呋喃二胺及其衍生物作为聚合前体的二胺单元,与二元酸单元进行聚合反应得到。
背景技术
聚酰胺类化合物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自润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器、通讯、电子、机械等行业,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用途最广的品种。随着社会发展,聚酰胺类化合物的需求量巨大且不断快速增长。
现有的聚酰胺如尼龙6、尼龙66的单体主要是由化石资源得到的,消耗量巨大,存在着不可再生的问题。而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且绿色可再生,因此开发基于生物质的聚酰胺材料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的以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的聚酰胺例如尼龙-11(w-氨基-十一酸缩聚)、尼龙-12(聚十二内酰胺),存在着热力学性能较差的缺点,而尼龙-56的尺寸稳定性和停留热稳定性较差。而中国专利CN201610243930.9和专利CN201010549159.0报道的含有生物质基的聚酰胺树脂均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热力学稳定性。因此,研究开发具有优异热力学性能和稳定性能的生物质基聚酰胺树脂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基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方法,具体来讲,该树脂含有二元胺单元和二元酸单元,其中二元胺单元包括a、b中的一种或二种:
a.生物质基的呋喃类二胺单元,
b.生物质基的四氢呋喃类二胺单元,
而二元酸单元包括c、d、e、f、g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c.生物质基的呋喃类二元酸单元,
d.生物质基的四氢呋喃类二元酸单元,
e.碳原子数为2-10的脂肪族直链式二酸单元,
f.对苯二甲酸单元,
g.萘二甲酸单元。
其中二元胺单元中,a单元含量为a和b单元总量的0mol%-100mol%;c、d、e、f单元含量分别为c、d、e、f和g单元总量的0mol%-100mol%。所述生物质聚酰胺树脂中,二元胺和二元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本发明所述生物质基来源的呋喃二胺单元为2,5-二甲胺基呋喃、3,4-二甲胺基呋喃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生物质基来源的四氢呋喃二胺单元为2,5-二甲胺基四氢呋喃、3,4-二甲胺基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生物质基来源的呋喃类二元酸单元为2,5-呋喃二甲酸、3,4-呋喃二甲酸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生物质基来源的四氢呋喃类二元酸单元为2,5-四氢呋喃二甲酸、3,4-四氢呋喃二甲酸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碳原子数为2-10的脂肪族直链式二酸单元为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正癸二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萘二甲酸单元为2,6-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所述含有生物质基的聚酰胺树脂的合成过程包括预聚反应和固聚反应;其中预聚反应以次磷酸钠一水合物为催化剂,催化剂的用量为原料二元酸和二元胺总物质的量的1%-30%;以水为溶剂,反应液中二元酸的总浓度0.1-5.0mol/L,200-250℃下反应0.5-10h,真空干燥,过筛后在250℃下进行固聚反应5-20h。
本发明所述含有生物质基的聚酰胺树脂的性质包括:熔点为270-30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110℃,拉伸强度为85-9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82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