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所用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7269.3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4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薛永;谢志懋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欣源石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兰锋盛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04 | 代理人: | 罗炳锋 |
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所用 容量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领域,其特征是:按比例采用二氧化硅微米球、沥青制备成二氧化硅/中空碳球,二氧化硅微米球采用二氧化硅纳米球、去离子水、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乙醇、浓氨水、正硅酸乙酯制备而成:二氧化硅纳米球采用无水乙醇、浓氨水、去离子水、正硅酸乙酯制备而成;本发明解决了目前硅碳负极膨胀率高、首次效率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的问题,制备出微米级二氧化硅中空碳球,具有克容量高、首次效率高及其循环性能优异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石墨负极材料是组成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并以其循环性能好、稳定性强、价格低廉及其与电解液相容性高等优点而成为负极材料的首要选择,但是为了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目前的负极材料在克容量、倍率性能等参数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化锂离子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因此开发出高容量的负极材料显得非常紧迫,而目前的高容量负极材料而又以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相对成熟,但是硅碳负极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大,造成其循环性能下降较快。针对硅碳负极存在的缺点,国内研究者主要通过硅材料表面包覆等措施降低硅材料的膨胀,比如专利(CN105118974 A)提供了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由于引入碳纳米纤维制降低硅纳米颗粒的体积膨胀,避免了硅颗粒破碎和SEI膜重复生成的现象,提高了负极材料的机械强度,但是其存在膨胀率高、制备过程复杂、稳定性差、工艺复杂及其难以产业化。而中空碳球以其比表面积大,密度小,热稳定性好,力学强度高,导电性优良等优点,而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如包覆在硅材料表面不但可以降低材料的膨胀率,而且又可以提高其导电性,应用在负极材料改性领域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动力电池所用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目前硅碳负极膨胀率高、首次效率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的问题,制备出微米级二氧化硅/中空碳球复合材料,具有克容量高、首次效率高及其循环性能优异的特点。
一种动力电池所用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是按比例采用200~500g二氧化硅微米球、200~1000g沥青制备成二氧化硅/中空碳球复合材料,
所述的二氧化硅微米球采用以下材料按比例制备而成:100~300mg二氧化硅纳米球、40~80ml去离子水、120~360m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20~30ml无水乙醇、0.5~2ml浓氨水、0.5~1ml正硅酸乙酯;
所述的二氧化硅纳米球采用以下材料按比例制备而成:50~150ml无水乙醇、4~8ml浓度为25%的氨水、1~3ml去离子水、1~5ml的正硅酸乙酯TEOS。
制备过程为:
步骤①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
取50~150ml无水乙醇、4~8ml浓度为25%的氨水和1~3ml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在搅拌的状态下加入1~5ml的正硅酸乙酯TEOS,室温搅拌6h,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分别对沉淀物进行离心洗涤,所得二氧化硅球在90℃烘箱内烘干得到二氧化硅纳米球
步骤②二氧化硅微米球的制备:
取步骤①所制100~300mg二氧化硅纳米球分散到40~80ml去离子水中超声0.5~2h,再分别加入120~360m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搅拌20~60min、之后添加20~30ml的无水乙醇和0.5~2ml浓氨水搅拌10min,最后加入0.5~1ml正硅酸乙酯,室温搅拌6h,抽滤,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对沉淀物进行离心洗涤,在烘箱内90℃烘干,得到球形二氧化硅微米球;
步骤③硅/中空碳球前驱材料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欣源石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欣源石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72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