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培养促进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73729.7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8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高会杰;孙丹凤;赵胜楠;郭志华;陈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38 | 分类号: | C12N1/38;C02F3/28;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完成 硝化 过程 微生物 培养 促进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培养促进剂,主要包括糖脂、糖醇和有机酸盐,其中所述糖脂为海藻糖脂、槐糖脂和鼠李糖脂等中的至少一种;糖醇选自甘露醇、木糖醇、乳糖醇、核糖醇、半乳糖醇、肌醇和赤藓醇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酸盐为乙酸钠、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反硝化微生物培养促进剂可以用于反硝化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也可以直接投加到包括反硝化单元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用于提高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总氮去除效果;也可以用于含氨系统脱氮过程的快速启动及受冲击系统的快速恢复。该促进剂配方简单,制备容易,用于反硝化过程时,可以提高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活性,促进反硝化脱氮过程的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培养促进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反硝化菌是一类把硝酸盐氮或者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的兼性厌氧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一般只有在厌氧的条件下,才能诱导出反硝化作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A和亚硝酸还原酶,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脱氮。由于微生物所需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污水处理的整个脱氮过程,即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比较差,高浓度的氨氮、硝态氮会抑制硝化菌的生长,高浓度的溶解氧和碳源不足会抑制反硝化菌的生长,从而影响脱氮总体效果。但目前没有有效获得反硝化菌的方法,以将得到的菌体用于污水处理进行硝化及反硝化过程脱氮。
近年来,在许多实际运行中的好氧反硝化池中,常常发现有总氮的损失(冯叶成等,同时硝化反硝化的实验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21)。国内外不少研究和报道也证实了好氧反硝化的存在(丁爱中等,好氧生物反硝化反应的实验证据[J],科学通报,2000,45)。因此利用好氧反硝化菌开发脱氮技术,可以使脱氮过程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大大减少占地面积和建设投资;可以减少调节系统pH的化学物质和碳源的用量,节省药剂费用,降低运转成本;在脱氮的同时还能脱除COD(化学需氧量),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处理效果好。
中国专利CN200610023388.2公开了一种利用颗粒污泥进行亚硝酸盐脱氮的方法,虽然具有系统内污泥浓度高、反应器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优点,但反硝化颗粒污泥需要在15-30℃条件下培养30-90天后才能获得,所处理废水中的亚硝酸氮浓度为10-200mg/L。CN200910011759.9公开了一种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质分三个阶段实现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富集培养。CN201010536004.3公开了一种利用亚硝酸盐进行反硝化的脱氮菌剂及其应用,该发明主要是采用特殊组合和配比的菌株实现了反硝化脱氮。涉及多种菌株,制备过程较复杂。CN201510802225.3公开的一种反硝化微生物培养促进剂,主要包括金属盐、多胺类物质、有机酸羟胺和有机酸盐,可以促进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处理效果。但是促进剂中金属盐含量较高,长期投加后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硝化微生物培养促进剂及其应用。该促进剂配方简单,制备容易,用于反硝化过程时,可以提高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活性,促进反硝化脱氮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培养促进剂,主要包括糖脂、糖醇和有机酸盐,其中所述糖脂为海藻糖脂、槐糖脂和鼠李糖脂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槐糖脂。所述槐糖脂分内酯型和酸型两种,更优选内酯型槐糖脂。
本发明促进剂中,所述糖醇选自甘露醇、木糖醇、乳糖醇、核糖醇、半乳糖醇、肌醇和赤藓醇等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乳糖醇。
本发明促进剂中,所述有机酸盐为乙酸钠、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等有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乙酸钠。有机酸盐有助于诱导出反硝化作用所需的亚硝酸还原酶,反硝化脱氮效果好。
本发明促进剂中,所述糖脂含量为0.5-15重量份,优选2-10重量份;糖醇含量为0.5-15重量份,优选2-10重量份;有机酸盐为5-30重量份,优选为10-20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3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完成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纤维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