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运营期碳减排的环境效益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72681.8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9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生;邓时海;贾芳芳;胡金翠;杨睿;朱勇;曹建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铁路 运营 期碳减排 环境 效益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运营期碳减排的环境效益计算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铁路运输符合我国国情,相对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如公路、水运和航运,综合比较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总体说来适合于中、长距离的大宗货物和旅客运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铁路已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相比于普通铁路速度更快、能耗更少、污染更小、占地面积更少、更安全舒适、经济效益更高等优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就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中国目前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高达18000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的60%,是世界第一高速铁路国家。今后国家在既有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将增加中西部地区以及城际间的高速铁路,使全国高速铁路网纵横交错,规划至2020年达到30000公里。因此高速铁路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虽然高速铁路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渐加大,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加严格的防护要求。我国正在向节能低碳型生态社会转型,因此,对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尤为重要。
高速铁路作为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不但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环境效益也特别显著。但是对环境效益的评判由于缺乏合理准确的量化方法,而难以评估高铁的影响程度。因此研究合理的量化计算方法评价高速铁路的环境效益,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速铁路对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引导高铁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高速铁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是节能减排方面,包括缓解空气污染、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节约石化燃料等。目前针对高速铁路环境效益量化方法的研究较少。
由于高速铁路采用电力牵引,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如普通内燃机车那么明显,所以对于高速铁路的二氧化碳排放无法直接监测,需将电力消耗换算发电所消耗的标准煤量,然后根据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速铁路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并不是CDM(清洁发展机制)任务分配量,只能与普通铁路、公路、航运、水运等运输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碳减排量,这样更有利于高速铁路环境效益的评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量化高速铁路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从碳减排、碳价格、客流量、多种交通对比等因素出发,将高速铁路运营期与公路、水运、航运和普通铁路等碳排放对比,量化出高速铁路碳减排效益,可为政府、铁路核证碳排放提供依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速铁路运营期碳减排的环境效益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基础数据库,所述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国家统计局相关文件、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中国铁道年鉴和铁道年统计公报;
步骤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分析,根据数据库,确定碳减排要素在高铁运营期的权重值;
步骤3)、基于高铁耗电与标准煤量的换算,根据数据库,确定高铁碳排放指标;
步骤4)、基于影子价格理论,根据数据库,采用超越对数法,计算CO2影子价格;
步骤5)、基于公路、水运、航运和普通铁路的碳排放指标,确定高速铁路碳减排系数;
步骤6)、建立碳减排效益模型,对高速铁路碳减排效益进行量化。
所述的高速铁路碳减排效益量化值可作为政府、铁路核证碳排放的依据。
所述的碳减排要素在高铁运营期的权重值ωi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ωi(i=1,2,...,n)为所求的权重值;aij为判断矩阵的元素值;n为某一判断准则的影响。
所述的高铁碳排放指标X满足以下公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未经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26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