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车模式车身扭转模态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3644.6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7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苏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车 模式 车身 扭转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车模式车身扭转模态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整车模型分块;(b)、扭转模态识别约束;(c)、车身整体扭转框架识别,包括车身整体扭转18点识别方法和车身整体扭转12点框架识别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进行车身整体扭转框架识别;(d)、车身后部扭转15点识别;(e)、车身前部扭转8点识别;(f)、整车车身扭转切片识别。对整车模式下车身扭转进行模态识别,可实施强,能有效避免发生整车模态误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整车车身模型的仿真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车模式车身扭转模态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在NVH性能仿真过程中定义扭转模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整备车身、整车的结构较为复杂,除了车身之外还包括内饰、外饰、电器、底盘、制动等多个系统,而且各个系统互相作用、相互耦合,往往在定义扭转模态阶次上出现困难或者识别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改进,旨在提供一种整车模式车身扭转模态识别方法,避免发生整车模态误判。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整车模式车身扭转模态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整车模型分块:
先将整车集中质量点和开闭件去掉,将整车分为轮胎、水箱支架、车身A柱、车身B柱、车身C柱、车身后端,其中车身A柱、车身B柱、车身C柱为整车模式下扭转模态的主要识别响应点,轮胎为约束平动和转动自由度;
(b)、扭转模态识别约束:
整车模式下扭转模态识别约束点的位置,由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车架总成组成,具体约束和组合方式如表格1所示;
(c)、车身整体扭转框架识别,以下介绍车身整体扭转18点识别方法和车身整体扭转12点框架识别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进行车身整体扭转框架识别;
车身整体扭转18点识别方法:车身左、右侧各设置有9个响应点,包括将车身A柱三等分的3个响应点、车身B柱三等分的3个响应点、车身C柱三等分的3个响应点,共同构成了车身整体扭转18个响应点;车身左、右侧各前轮约束点、后轮约束点,构成车身的4个约束点,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作为车身的4个激励点,将左侧的9个响应点的响应曲线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一,将右侧的9个响应点的响应曲线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二,合成曲线一减合成曲线二得到合成曲线三,合成曲线一加合成曲线二得到合成曲线四,最后对合成曲线三、合成曲线四做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五,合成曲线一为左侧响应点集合,合成曲线二为右侧响应点集合,合成曲线五为和平均与差平均集合,比较合成曲线一、合成曲线二、合成曲线五,在曲线峰值重合区域即为车身整体扭转频率;
车身整体扭转12点框架识别方法:沿车身左、右侧各设置有5个响应点,在顶棚前横梁中部设置有1个响应点,在后背门框中部设置有1个响应点,共同构成车身整体扭转的12个响应点,车身左、右侧各前轮约束点、后轮约束点,构成车身的4个约束点,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作为车身的4个激励点;将左侧5个响应点的响应曲线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一,将右侧5个响应点的响应曲线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二,将顶棚前后6个响应点的响应曲线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三,将合成曲线一减合成曲线二得到合成曲线四,将合成曲线一加合成曲线二得到合成曲线五,将合成曲线四、合成曲线五和平均运算得到合成曲线六,对比合成曲线四、合成曲线五峰值重合区域即整体扭转频率。
(d)、车身后部扭转15点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3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