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显示器屏幕拼接内容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6002.1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6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桑新柱;刘博阳;朱艳宏;于迅博;颜玢玢;苑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汤财宝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子屏幕 像素 视点 立体显示器 内容融合 屏幕拼接 有效融合 待显示图像 边缘内容 断层现象 拼接屏幕 视点关系 有效实现 重新构建 边缘处 合成图 观看 蒙版 人眼 显示器 图像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显示器屏幕拼接内容融合方法,通过蒙版调节获取每块子屏幕的像素视点对应关系,利用像素视点对应关系重新构建每个子屏幕待显示图像的像素视点关系,以形成一个新的合成图,从而保证每个子屏幕得到各自不同的一个新的像素和视点对应关系,使人从相同位置观看时,每个子屏幕进入人眼的图像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视点的信息,达到拼接屏幕边缘处的内容有效融合。本发明的在不改变现有显示器的结构前提下,只需要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联屏调节,可有效实现联屏后,各个子屏幕边缘内容与其它子屏幕内容之间的有效融合,避免联屏所出现的断层现象,提高联屏的观看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图像制作和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LCD光栅立体显示器屏幕拼接内容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LCD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LCD具有高亮度,无缝拼接的特点,适合实现超大屏幕显示。裸眼立体显示中光栅显示技术也已经开始广泛推广,并逐渐成熟。LCD裸眼立体显示器由LCD显示面板与柱镜光栅两部分组成,它具有大尺寸、高亮度、拼接无缝和大景深的优点。
其中,如图1所示,柱镜光栅能把不同空间位置排列好的图像信息分别以不同的方向显示,把视差图像按对应空间位置排列好就可以实现裸眼三维立体显示。它通过柱形凸透镜的空间光调制,使放在焦面上的不同空间位置排列的像素发出的光线都以光心的连线方向射出,实现了三维立体显示。柱镜光栅需要倾斜一定角度,以消除LED像素空间周期与光栅空间周期形成的莫尔条纹。如图2所示,按倾斜的编码可以实现7视点的三维立体显示。
目前,由于不同领域的特殊需要,比如大型的广告机,电子地面沙盘和楼盘展示等,为了获得观看范围更大、更清晰的三维显示效果,对LCD光栅立体显示器的尺寸要求更大。而制作一块超大尺寸的LCD立体显示器成本太高,且由于LCD显示屏体型太大导致其装配工艺复杂、日常保养困难。故,将多块各参数完全相同的LCD立体显示器拼接成为一个大型显示整体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每一块屏幕负责显示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所有屏幕拼接出整体的显示内容。采用这种联屏的方法不光节约成本,而且易装配易拆卸,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但是,采用联屏的方法,首先需要屏幕的边框尽量小,如果边框大的话拼接起来会影响整体观看。其次要求各个屏幕之间的展示内容尽可能完美拼接,不然观看效果会不连续,屏幕拼接处内容会有明显的断层,严重影响观看效果。所以找到一种能使联屏新内容尽可能完美衔接的调制方法,是目前联屏显示系统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简单、日常保养方便、观看效果好、且在实现多屏联合的同时可有效确保拼接处内容有效融合的立体显示器屏幕拼接内容融合方法,以解决现有联屏系统的屏幕拼接处断层严重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立体显示器屏幕拼接内容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蒙版调节,获取每块屏幕的像素视点对应关系;
S2.将视差图像分割成与子屏幕个数对应的子视差图像,并提取与子屏幕相对应的每张子视差图像的视差图;
S3.基于所述步骤S1中像素视点对应关系,将在步骤S2中获取每张子视差图像的视差图生成新的合成图;
S4.将所述步骤S3中获取的每个子屏幕的合成图分别显示在与其对应的子屏幕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其包括主显示器,所述的主显示器由N个子屏幕拼接而成,所述的N为偶数,且所述子屏幕为M视点立体显示器,且M≥1。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步骤S1包括:
S11.制作一个蒙版图组,且该蒙版图组中包括M路带编号的蒙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6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