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中空光纤的农残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3930.2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7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守国;曾新华;朱泽德;孙熊伟;王春义;董文功;翁士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8 | 分类号: | G01N33/58;B82Y30/00;B82Y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杨乐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药分子 农残检测 印记 传感器制备 纳米粒子 人工抗体 芯壳粒子 荧光标识 中空光纤 传感器 选择性富集 光谱分析 可重复性 空心光纤 敏感信号 纳米材料 荧光标记 荧光信号 残留量 内表面 产率 衬底 农残 荧光 生产成本 组装 合成 输出 检测 转化 | ||
本发明涉及农残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中空光纤的农残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以纳米粒子为衬底,合成具有农药分子印记的纳米人工抗体;(B)对纳米人工抗体进行荧光标记获得兼有荧光标识和农药分子印记的纳米芯壳粒子;(C)将纳米芯壳粒子组装在空心光纤的内表面即可。该方法制成的传感器能够很好的检测农残,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农药分子印记,可以解决纳米材料对农药分子的选择性富集和识别的问题,荧光标识将目标农药分子的结合转化成可输出的荧光敏感信号,通过对荧光信号进行光谱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的农药分子残留量信息,同时该方法步骤简单、可重复性好,可大幅降低传感器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产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残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中空光纤的农残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药的使用在保证农作物高产增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过量、不合理的农药施用已经对我国农业环境带来持久性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已构成直接威胁,然而,对农残进行高选择、高通量的在线检测仍然是一个挑战。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方法灵敏度高,但所需的仪器一般为实验室大型仪器、价格较为昂贵,且难以应用于现场在线的检测。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鉴别和分析检测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免疫生物传感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度有序排列而成的氨基酸分子作为抗体,根据其可与农药分子抗原高度专一地可逆结合,实现对农残的快速检测;然而,生物抗体材料来源有限,使用寿命短,在苛刻条件下可能失去敏感特性。第二种,酶抑制法,该方法利用酶抑制原理可以制作电化学传感和荧光探针;酶抑制法主要缺点有:酶抑制作用受干扰大,选择性低;有机磷与酶的不可逆键合性强,酶被抑制后难再生;温度、酸碱性对酶的影响大。第三种,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分析快速的等诸多优点,利用化学发光法已实现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残留的检测,但化学发光分析法选择性差严重限制其应用发展。第四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该方法具有很强的指纹识别特性,无损、样品所需量小等优点,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增强拉曼对农残的检测,然而拉曼检测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其应用的发展。以上方法目前还主要为实验室分析技术与手段,难以满足环境与农产品中农残选择性、高通量在线或现场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中空光纤的农残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能够重复制备出高选择、高通量的农残检测传感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中空光纤的农残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以纳米粒子为衬底,合成具有农药分子印记的纳米人工抗体;(B)对纳米人工抗体进行荧光标记获得兼有荧光标识和农药分子印记的纳米芯壳粒子;(C)将纳米芯壳粒子组装在空心光纤的内表面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该方法制成的传感器能够很好的检测农残,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农药分子印记,可以解决纳米材料对农药分子的选择性富集和识别的问题,荧光标识将目标农药分子的结合转化成可输出的荧光敏感信号,通过对荧光信号进行光谱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的农药分子残留量信息,同时该方法步骤简单、可重复性好,可大幅降低传感器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农药分子印记的纳米人工抗体合成原理图;
图2是纳米人工抗体合成过程中进行荧光标识的原理图;
图3是纳米芯壳粒子在中空光纤内表面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未经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39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