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蓝夜蛾性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74011.9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9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梅向东;王安佳;张云慧;张智;张开心;宁君;折冬梅;杨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7/02 | 分类号: | A01N37/02;A01P19/00;A01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蓝 夜蛾 性诱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性信息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innaeus)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主要蔬菜害虫,可为害甘蓝、白菜、西兰花、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其主要以幼虫危害作物叶片,啃食叶片,污染叶球,严重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甘蓝夜蛾繁殖力强,目前已知对其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多为禁止生产的有机氯农药,并且甘蓝夜蛾对许多化学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甘蓝夜蛾可能会污染环境、破坏天敌和生态系统且防治效果不稳定。根据雌性昆虫释放性信息素对同种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能力原理,明确雌性甘蓝夜蛾性信息素组分与比例可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害虫检疫、干扰交配、大量诱捕,达到综合治理甘蓝夜蛾的理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及其用途,以提高综合治理甘蓝夜蛾的效果。
一种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包括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七碳烯乙酸酯和十六碳烷基乙酸酯。
所述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各组分所占重量百分比为: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50-78%,顺-11-十七碳烯乙酸酯15-35%,十六碳烷基乙酸酯5-35%。
两种甘蓝夜蛾性诱剂诱芯的制备方法:
(1)将100-1500μg性引诱剂加入1mL易挥发溶剂(如正己烷)中,混合均匀后滴加到橡胶头诱芯中,待正己烷挥发后制成;
(2)将100-1500μg性引诱剂加入1mL难挥发溶剂(如氯化石蜡)中,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封后制成。
上述甘蓝夜蛾性引诱剂诱芯在诱捕甘蓝夜蛾中的应用,将所述甘蓝夜蛾性引诱剂诱芯置于桶形诱捕器中,每1mL的橡胶诱芯中置入500-1500μg甘蓝夜蛾性引诱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制备简单,原料易得;具有很强的诱捕能力,稳定性好,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可维持30天以上;专一性强,不会使甘蓝夜蛾产生抗性;对人畜无害,环境友好;抗逆性强,使用方便。本发明可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干扰交配、大量诱捕,对于综合治理甘蓝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将甘蓝夜蛾性引诱剂与溶剂(正己烷)混合,将所述混合溶液加入到橡胶头诱芯中,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将诱芯置于桶形诱捕器中,然后将诱捕器放置于甘蓝夜蛾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为保证释放效果,每1mL的橡胶诱芯中置入100-1500μg甘蓝夜蛾性引诱剂,诱捕器之间的平均间距在10m以上。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可行性,表1中给出10个具体配方:
表1
选择甘蓝品种、长势、肥水管理条件一致,面积在10亩以上,甘蓝夜蛾发生情况较为严重的连片甘蓝田作试验田,每个处理设立5个重复,均匀随机放置上述含性引诱剂的桶型诱捕器,同时随机放置5个灯光诱捕器、空白桶型诱捕器和含三头羽化3-5天未交配的活雌性甘蓝夜蛾的桶型诱捕器。诱捕器之间的平均间距在10m以上。放置后每隔三天调查诱捕到的雄性甘蓝夜蛾数量,同时更换雌性甘蓝夜蛾,并随机更换诱捕位置,持续调查30天。
试验效果如下:
表2
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夜蛾引诱剂的10组配方的总诱捕量和平均诱捕量均明显高于灯光和雌虫的诱捕量,其中配方5(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667μg,顺-11-十七碳烯乙酸酯250μg,十六碳烷基乙酸酯83μg)的效果最好。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甘蓝夜蛾性引诱剂可准确应用于甘蓝夜蛾虫情测报、大量诱捕、干扰交配,对于综合治理甘蓝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40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