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67672.9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78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伟;刘有智;祁贵生;焦纬洲;袁志国;申红艳;梁芳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25/20 | 分类号: | B01F25/20;B01J19/26;B01J14/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申艳玲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列 式微 撞击 混合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撞击流模块、前置进料模块、后置密封模块、连接装置;
所述微撞击流模块为长方体结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样通道,在长方体中心处与进样通道垂直设有撞击通道,撞击通道为T型结构,底部连接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为渐扩的锥形;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为塔式或螺纹结构,内部为直通孔,前置进料模块出口端连接微撞击流模块入口端,微撞击流模块的末端处通过后置密封模块密封;后置密封模块为矩形板;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杆和螺母;前置进料模块、微撞击流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紧固;
所述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一组或并列连接多组微撞击流模块,形成单级或多级的撞击流结构,与旋转填料床耦合;所述多级的撞击流结构,出料方向与旋转轴垂直;各组模块之间通过环形凹槽与凸起结构相互配合衔接,凹槽位于模块进料端,凹槽深度为1.0 mm;
在多级的撞击流结构中,当多组微撞击流模块与旋转填料床耦合时,出口处与填料内缘的距离
(1)
(2)
式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样通道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10.0~20.0 mm,通道间距为6.0~10.0 mm;所述撞击通道的通径为1.0~2.0 mm,撞击通道的长度为6.0~10.0 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50~100 mm,入口长管能调节该装置在旋转填料床内的空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上端与撞击通道底部连接,出料口内径为1.0~2.0 mm,出口处的内径为3.3~5.3 mm,锥角为30~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撞击流模块前、后端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孔,所述前置进料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的四个角上与微撞击流模块对应处分别设有大小相同的孔,连杆从上述孔中穿过,通过螺母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材料制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进料模块或后置密封模块与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或两个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通过垫圈密封;在每种模块的进料通道端部设有环形凹槽,出口端设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凹槽依次配合连接,垫圈设置在该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76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果树根部检测蓄水的装置
- 下一篇:多组织跨网流程审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