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显示交通工具的至少一个状态参量的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80815.2 | 申请日: | 2016-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8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Q.查狄伦;M.阿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2B11/02 | 分类号: | G12B11/02;B60K35/00;G01D13/20;G01D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孟婧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轴线 环形件 显示设备 状态参量 刻度盘 光出射面 交通工具 内部设置 外壁 可旋转的 旋转位置 透光 不透光 内表面 同中心 光源 投影 垂直 延伸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显示交通工具的至少一个状态参量的显示设备(10),其中,围绕中轴线(12)设置圆形的刻度盘(14),其中,所述刻度盘(14)布置在垂直于中轴线(12)的平面内。按照规定,刻度盘(14)具有围绕中轴线(12)同中心地延伸的凹槽(16),其带有透光的面向中轴线(12)的内表面(18)和相对置的相对于中轴线(12)倾斜的外表面(20),在内表面(18)内部设置带有不透光的外壁(36)的可旋转的环形件(34),在环形件(34)内部设置光源(28),并且环形件(34)在外壁中具有光出射面(44),其设置用于根据环形件(34)的旋转位置通过由光出射面(44)发出的光在外表面(20)上的投影来显示至少一个状态参量。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简化显示设备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显示交通工具或者车辆的至少一个状态参量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出现越来越多从模拟仪表向数字仪表、或者说从模拟显示向数字显示的变化。在此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良好的可读性和驾驶员的认可。
专利文献DE 103 31 443 A1、DE 10 2005 046 714 A1和DE 10 2004 060 693 A1公开了带有布置在环形件上的指针的显示设备,所述指针沿周向可活动地支承并且向内指向,以便显示交通工具的状态参量。
US 2005/0139143A1公开了一种带有可旋转透镜的刻度显示器,所述透镜带有用于定向的标记。
在向数字仪表的过渡中通常可以观察到复杂的构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简化显示设备的结构。
所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显示交通工具的至少一个状态参量的显示设备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用于显示交通工具的至少一个状态参量,其中,设有环绕中轴线的圆形的刻度盘,其中,所述刻度盘布置在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平面中,在此规定,刻度盘具有绕中轴线同中心地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带有透光的面向中轴线的内表面或者说内侧面和相对置的相对于中轴线倾斜的外表面或者说外侧面,在所述内表面的内部或者说内表面以内设置可旋转的带有不透光的外壁的环形件,在所述环形件的内部设置光源,并且所述环形件在外壁中具有光出射面所述光出射面设置用于根据环形件的旋转位置通过由光出射面发出的光在外表面上的投影来显示至少一个状态参量。概念“透光”是指,光射线能够穿过,而且也包括概念半透明,其表示具有降低的透射,从而仅能透过遮挡感知发光的轮廓或光源。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具有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不具有实体指针的简单结构。取代带有指针尖的传统或者说经典的指针,使用可旋转的环形件,所述环形件带有用于投影光线图案(Lichtmuster)、例如线条的投影口。此外,显示设备也可以与光源共同使用(auskommen),如果其除了投影之外还被用于照明刻度的话。
环形件可以布置在刻度盘与绕中轴线同中心地布置的不透光基体之间,其中,基体的上边缘与凹槽的下边缘形成接触。该布置避免散射光,由此改进了可读性并且避免对使用者的干扰。优选地,刻度盘和基体相互粘接。
光源可以布置在基体中。基体例如可以相当于传统的仪表灯箱,这提高了所建议的显示设备的兼容性。
可以规定,在环形件中布置朝向光出射面的其它光源。特意为投影而安装的光源可以例如在较差的光照特性下改进光带(Lichtstreifen)的投影质量。
此外还可以规定,外表面具有相对于中轴线在30°至60°之间、优选45°的角。外表面成为用于光带的投影面。所述角允许光带特别清晰地显示。此外,投影的光带的对应于该角度的长度允许对该光带良好的感知。
光出射面可以是平行于中轴线延伸的切缝。与该切缝对应的投影是光带,其能够特别好地被感知且此外在其形状方面相当于传统的指针,因此用户能够迅速适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80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