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4272.7 | 申请日: | 201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2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豪;陈苏坚;李升;李旭涛;王永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致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21/02;C22C21/08;C22C21/10;C22C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王桂霞 |
地址: | 5114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铸铝合金 金属熔液 阳极氧化 制备 熔化 铝镍合金 变质剂 铝锭 浇铸 氮气 无钠精炼剂 合金熔液 搅拌熔液 取样化验 温度保持 除气 除渣 镁剂 热模 熔液 铁剂 化验 熔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铝锭和铝镍合金投入熔炉熔化,并升温至830℃‑850℃时,投入铁剂;对金属熔液进行多次搅拌后静置;加入镁剂;向金属熔液投入热模铝锭和铝镍合金,并使金属熔液降温至780℃‑800℃时,加入无钠精炼剂;当合金熔液的温度在780℃-800℃时加入变质剂,并搅拌熔液使变质剂完全熔化后;除渣后充分搅拌,然后取样化验;向熔液通入氮气除气;若化验的成分在设定的范围内进行浇铸,在浇铸时金属熔液温度保持在760℃‑770℃。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压铸铝合金无法进行阳极氧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金属材料,为了使铝合金更加耐腐蚀并使铝合金零件上色,通常会将铝合金放在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从而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以保护铝合金并提高铝合金的硬度。然而,常用的压铸合金如铝硅合金、铝铜合金和铝镁合金是无法进行阳极氧化着色的。在压铸铝合金中,通常情况下,硅的含量很高为6%-12%,铜的含量也很高。而高含量的硅会使得氧化膜变灰,铜会使得氧化膜泛红色,并会破坏电解液质量。合金中铁元素含量过高也会使氧化膜上产生黑色的斑点。因此,现有的压铸铝合金由于其成分的原因无法进行阳极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压铸铝合金无法进行阳极氧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成分进行配比,其中硅的含量小于或者等于0.6%,铁的含量为0.4%-1.6%,铜的含量小于或者等于1%,锰的含量小于或者等于1%,镁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6%,锌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6%,镍的含量为0.3%-1.5%,钴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2%,铅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1%,锡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2%,镉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01%,其中各成分的含量均为根据重量计算得出的比例;
(2)清理并除去熔炉内的杂质,将铝锭和铝镍合金投入熔炉熔化,并在金属熔液升温至830℃-850℃时,投入铁剂;
(3)对金属熔液进行多次搅拌,每次搅拌后静置;
(4)取样化验金属熔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向金属熔液加入镁,使镁的含量与硅的含量的比为1.62-1.68;
(5)将步骤(4)中加入镁后的部分金属熔液倒入模具浇铸从而对模具预热,并将浇铸形成的铝合金锭投入熔炉内使熔炉内的金属熔液降温至780℃-800℃,然后加入无钠精炼剂进行精炼净化;
(6)在合金熔液的温度为780℃-800℃时加入变质剂,并搅拌熔液使变质剂完全熔化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
(7)除渣后充分搅拌,然后取样化验;
(8)向熔液通入氮气除气;
(9)若步骤(7)中化验的各成分含量符合步骤(1)中的配比,对金属熔液进行浇铸,在浇铸时金属熔液温度保持在760℃-770℃。
作为优选,在步骤(3)中,对金属熔液进行多次搅拌和静置的时间总共不少于60分钟。
作为优选,在步骤(8)中,向熔液通氮气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作为优选,在步骤(6)中加入的变质剂所占所有成分的比重为1.8%-2.2%。
作为优选,步骤(4)中镁的含量与硅的含量的比为1.65。
本发明的可阳极氧化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致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致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42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