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逆向电润湿技术的风力发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28745.9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1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田雨农;林同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9/25 | 分类号: | F03D9/25;F03D80/00;B32B9/00;B32B9/04;B32B17/00;B32B19/00;B32B27/28;B32B27/30;B32B27/32;B32B27/36;B32B27/4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21235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逆向 润湿 技术 风力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属于能量采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上的化石燃料消耗速度飞快,照此速度,化石燃料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消耗殆尽。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一直努力寻找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都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并被应用于商业化运作。现有的风力发电技术主要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将风叶安装在迎风方向上,先利用风叶将风能转换成转动机械能,然后旋转的机械能驱动电磁发电机发电而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现有技术没有公开基于逆向电润湿技术将旋转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旋转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基于逆向电润湿技术的风力发电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逆向电润湿技术的风力发电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中心轴连接上基板和下基板,中心轴顶部连接风叶,风叶在风力作用下驱动中心轴和上基板相对于固定的下基板转动,所述上基板下表面依次设有第一电极层、第一介电层和低表面能材料层,下基板上表面依次设有第二电极层和第二介电层,所述第二介电层上固定有导电液滴阵列,第二电极层连接偏置电压源和电能的输出端,第一电极层通过中心轴连接偏置电压源和电能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交错铺设且呈放射性排列的第一金属电极面和第一介电面。
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交错铺设且呈放射性排列的第二金属电极面和第二介电面。
所述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材质包括导电的金属单质、固态合金、导电无机物及导电有机物中的任一种。
所述金属单质包括金、铂、银、铜、锡、锌、铝任一种,所述固态合金包括镁铝合金、黄铜、青铜、不锈钢、钛合金任一种。
所述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材质包括导电氧化物或石墨。
组成所述导电液滴阵列的导电液滴材质为液态金属或合金、无机盐溶液、有机盐溶液、无机酸溶液、有机酸溶液、碱溶液、融熔盐类中的任一种。
所述液态金属或合金包括:汞、铟、镓、镓铟合金、镓铟锡合金、镓铟锡锌合金、汞铊合金;
所述无机盐溶液包括:硝酸钠、氯化钠、氯化铜、氯化锌以及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
所述有机盐溶液包括:醋酸钠、柠檬酸钾等以及钠、钾、铵的所有有机酸盐;
所述无机酸溶液包括:硫酸、硝酸、盐酸、磷酸;
所述有机酸溶液包括:乙酸、草酸、柠檬酸、丙烯酸;
所述碱溶液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所述融熔盐类包括: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
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材质包括:塑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所述塑料包括:PP、PE、PC、PMMA、PTFE、PVDF、PVC、PS、PF、PPS、POM、ABS;
所述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硅、石英、云母、玻璃、碳化硅、石墨、金刚石、陶瓷、碳纤维。
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厚度100μm-5000μm,间隔为100μm-2000μm,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半径1cm-500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基于逆向电润湿技术设计的风力发电装置,相对于传统的利用电磁发电收集风能的技术,为风力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设置两平行的基板结构和机械装置,通过上基板的旋转运动,改变上下金属电极间所形成的电容容量的大小变化而引起电容对外放电,实现了风能到电能的转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改变基板面积的大小、导电液滴阵列的数量及密度、以及设置基板阵列或变换装置的连接方式等方法都可以调节该装置的输出功率,以适应不同的用途。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有附图7幅。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基板的第一金属电极条和第一介电条排列示意图;
图3为上基板及下表面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下基板及上表面的第一种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6为下基板及上表面的第二种结构图;
图7为第二种结构的下基板及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上基板,2、下基板,3.1、第一金属电极面,3.2、第一介电面,4、第一介电层,5、低表面能材料层,6、导电液滴阵列,7、第二介电层,8、第二电极层,8.1、第二金属电极面,8.2、第二介电面,9、偏置电压源,10、输出端,11、中心轴,12、风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87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