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循环冲击器内缸接头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83586.8 | 申请日: | 2016-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78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天和钻具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 | 代理人: | 熊靖宇 |
地址: | 4106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冲击 器内缸 接头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循环冲击器内缸接头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内缸接头是装在反循环冲击器的后端,起到连接钻杆与外套管且对活塞运动进行导向、进气量进行控制,是反循环冲击器的关键部位,以往的加工工艺方法是:备料→粗车外圆→钻扩孔→粗精车内孔→精车外圆→铣方及气槽→热处理(渗C与淬火)→精车内外螺纹→修倒角→磨外圆及内孔,此工艺路线缺陷主要在于:①、装夹方式不统一且要求不够明确;②、加工工序不细化;③、热处理后硬度低、耐磨性差、强度达不到要求且变形量大;④、加工精度难以达到图纸,因此采用这种工艺无法到达技术要求,导致大量废次品的产生,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强度,使得加后工产品的质量无法控制,一直是加工成本高(废次品率太大)、劳动强度大、质量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用于基本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机械行业生产加工中使用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加工方法成为目前机械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产品废次品率明显减少,保证产品加工精度,保证产品质量,使得批量生产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降低了劳动强度的一种反循环冲击器内缸接头加工工艺。
一种反循环冲击器内缸接头加工工艺,所述工艺的工序如下:首先备料,后经普通车床粗加工内外圆后经数控精加工内外圆;再经渗硫后经数控精加工内外圆、铣床铣方;进行淬火后经数控精加工后上磨床精加工。
所述具体的工序如下:1、定尺备棒料→2、将棒料的锻打成形→3、粗车外圆及端面→4、钻内孔、排内孔→5、半精车外圆→6、精车内孔→7、渗硫→8、修两端内孔倒角→9、精车外圆和内孔→10、铣方→11、钻气孔→12、去毛刺、倒角→13、淬火→14、喷砂→15、修两端内孔倒角→16、精车内孔、外圆及螺纹→17、修两端内孔倒角→18、粗磨外圆→19、粗精磨内孔→20、精磨外圆;所述步骤8修的内孔倒角作为步骤9、10、11的夹装基准面;步骤15修的内孔倒角作为步骤16的夹装基准面;步骤17修的内孔倒角作为步骤18、19、20的夹装基准面。
上述工序中,1、棒料为锯床切割下料;2、利用锻压机将棒料锻打成内缸接头的大头端和小头端;3、利用普通车床夹装内缸接头的小头端,利用小头端的外圆校正,车大头端外圆及端面,然后夹装大头端,利用大头端外圆校正,车小头端外圆及端面;4、利用普通车床夹装内缸接头大头端的外圆,中心架架小头端外圆,调整中心架中心高度校正,钻通孔,钻通孔后用白钢条对内孔进行排孔;5、利用数控车床夹装绷内缸接头内孔一端,活动顶尖顶在内缸接头内孔的另一端,半精车外圆;6、利用半精车的内缸接头的外圆为加工基准,精车内孔;7、渗硫,处理温度在560-580℃;8、利用普通车床夹装内缸接头的外圆,修两端内孔倒角;9、数控车床绷在内缸接头内孔一端,活动顶尖顶在内缸接头内孔的另一端,精车外圆,然后夹装内缸接头的外圆,精车内孔;10、利用铣床对内缸接头的外圆进行铣方;11、利用铣床对内缸接头铣气孔;12、锉刀及手砂轮去毛刺和倒角;13、淬火,处理温度850-860℃;14、喷砂,利用喷砂设备进行喷砂,消除表面应力及热处理油污;15、利用普通车床夹装内缸接头的外圆,修内孔两端的倒角;16、利用两端内孔倒角校正,通过数控车床夹装外圆,精车内孔及大头端内孔螺纹,然后利用数控车床绷内孔,精车外圆及螺纹;17、利用普通车床夹装内缸接头的外圆,再次修内孔两端的倒角;18、通过外圆磨床夹装大头端外圆,活动顶尖顶在小头端内孔,粗磨外圆;19、通过内孔磨床夹装大头端外圆,中心架架小头端外圆,粗精磨内孔,保证粗精磨内缸接头的内孔后内孔和外圆的同轴度不低于0.02mm;20、利用外圆磨床夹装大头外圆,活动顶尖顶小头端内孔,精磨外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天和钻具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长沙天和钻具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835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